素问的心里也很着急,她走到药筐旁,看着里面仅剩的一点青蒿,又看了看外面排队等着配药的病人,眉头拧得更紧了。阿禾站在一旁,看着素问焦急的样子,心里也跟着慌,他突然想起前几天上山采药时,在山涧旁看到过一大片青蒿,当时他还问过素问,那片青蒿长得格外茂盛,是不是药效更好。
“先生!”阿禾突然开口,“前几天我和您上山,在山涧旁看到过一大片青蒿,长得特别好,咱们可以去那里采!”
素问眼睛一亮:“对!我怎么忘了!那片青蒿长在湿地上,光照充足,药效肯定好!阿禾,你还记得具体位置吗?”
“记得!”阿禾用力点头,“从医署往东南走,过了三道山梁,有一条山涧,青蒿就长在山涧两边!”
“好!”素问立刻对春桃说:“春桃,你继续在这里照看病人,我和阿禾去采青蒿,很快就回来!”她又对赶来送水的士兵说:“麻烦你告诉秦将军,我们去东南山涧采青蒿,让他派几个认识路的士兵过来帮忙!”
士兵立刻跑去找秦斩,素问则和阿禾拿起竹篓、镰刀,往东南山涧赶去。两人跑得很快,山路崎岖,阿禾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采到青蒿,回去给病人治病。
到了山涧旁,果然看到一大片青蒿,长得比其他地方的都要茂盛,绿油油的,在阳光下泛着光。“先生,就是这里!”阿禾指着青蒿,兴奋地说。
素问蹲下身,摘了一片青蒿叶,闻了闻,气味浓郁,药效确实好。“开始采吧,注意别把根拔了,留着根,下次还能长。”她说着,拿起镰刀,开始收割青蒿。阿禾也跟着拿起镰刀,小心翼翼地收割着,把青蒿整齐地放进竹篓里。
没过多久,秦斩派的士兵也赶来了,一共五个,都是本地人,认识草药。他们看到这么多青蒿,也很开心,立刻加入了收割的队伍。几个人分工合作,有的收割,有的整理,有的往竹篓里装,很快就采满了十几个竹篓。
“差不多了,咱们回去!”素问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得赶紧回去给病人配药。几人背着竹篓,往医署赶去,士兵们主动帮阿禾背了一个竹篓,阿禾却不肯,坚持自己背:“我能行,先生说过,医者要能吃苦!”
回到医署时,天色已经有些暗了。秦斩正在医署门口等着,看到他们回来,立刻迎上去:“怎么样?采到了吗?”
“采到了,足够用几天了!”素问笑着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士兵们把青蒿卸下来,春桃立刻过来帮忙,把青蒿分类、清洗,准备阴干。素问则立刻走进隔离棚,给病人配药,阿禾跟着她,帮忙煎药、喂药。秦斩看着忙碌的众人,又看了看外面渐渐安静下来的病人,心里也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疫之战,他们已经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医署里的众人都在连轴转。素问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大部分时间都在隔离棚里给病人诊治;春桃和石头负责整理药材、煎药、照顾病人,累得眼睛都红了;阿禾则一直跟着素问,从诊断到配药,再到照顾病人,一点也不偷懒,他的手上磨出了茧子,却从来没喊过累。
秦斩也没闲着,他不仅要确保隔离棚的秩序,还要安排士兵巡逻,防止蚊虫滋生,同时催促其他郡尽快送药材过来。他还让人熬了预防疟疾的汤药,分发给百姓,告诉他们要注意卫生,勤洗手,避免被蚊虫叮咬。
慢慢地,情况开始好转。隔离棚里的病人,有的已经退了烧,能下床走动了;新发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少。第七天早上,最后一个病人退了烧,脉象也平稳了,素问终于松了口气,坐在椅子上,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阿禾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递给素问:“先生,您喝点粥吧,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素问接过粥,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胃里,舒服了不少。她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欣慰:“阿禾,这次抗疫,你立了大功,要是没有你想起那片青蒿,咱们还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劲。”
阿禾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先生,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跟着您学了这么多,也该帮您分担了。”他顿了顿,又说:“先生,我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仁心’是什么了——就是不管多累,都要把病人的命放在第一位,都要尽全力去救他们。”
素问笑着点头,摸了摸阿禾的头:“没错,这就是仁心。阿禾,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者了。”
秦斩走进来,正好听到两人的对话,他看着素问和阿禾,又看了看外面渐渐恢复生机的医署,心里满是感慨。这场时疫,不仅考验了医署的能力,也让他看到了庐江郡百姓的韧性,看到了素问和阿禾这样的医者的仁心。他知道,有这样的人在,庐江郡的春天,一定会更加安稳,更加美好。
夕阳透过医署的木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竹席上的青蒿已经阴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隔离棚里的病人已经陆续康复,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春桃和石头坐在门口,一边整理草药,一边说着话,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
阿禾站在医署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的医者之路还很长,但他会一直跟着素问先生,带着仁心,为庐江郡的百姓治病,为这乱世里的春天,增添更多的温暖。
疫平人安:楚地春深的希望
时疫平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庐江郡的空气里带着股清新的草木香。医署的木架下,几个康复的百姓正帮着春桃整理草药,他们手里捧着晒干的青蒿、柴胡,动作轻柔,像是在呵护什么珍宝。
“素问先生,您也歇会儿吧,这些草药我们来整理就行。”一个姓王的老汉笑着说,他前几天得了疟疾,多亏素问的药才好起来,现在每天都来医署帮忙,说是要报答素问的恩情。
素问摇摇头,手里还拿着一本药书,正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不用,我把这次治疗疟疾的药方和注意事项记下来,将来要是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更快应对了。”
阿禾端着一碗刚熬好的艾草茶走过来,递给素问:“先生,喝点茶解解乏。这是我按照您教的方法熬的,放了点红糖,不那么苦。”
素问接过茶,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带着艾草的清香和红糖的甜味,顺着喉咙下去,疲惫消散了不少。她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欣慰——经过这次时疫,阿禾不仅医术进步了不少,也变得更加沉稳、懂事了。
“阿禾,昨天你给城西的张阿婆看的病,怎么样了?”素问问道。张阿婆年纪大了,时疫刚好,又得了咳嗽,阿禾昨天主动提出去给她看病,素问便让他去了。
“张阿婆的咳嗽好多了。”阿禾笑着说,“我给她开了您配的止咳汤,昨天喝了一剂,今天早上我去看她,已经不怎么咳了。她还说要给我做布鞋呢。”
“那就好。”素问点点头,又说:“行医不仅要治好病,还要多关心病人的情况,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身体弱,需要多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