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好好活着善待生命 > 第7章 执著即入魔道(第4页)

第7章 执著即入魔道(第4页)

开悟就是破无明,无明破了,就是开悟。无明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执、法执。《成唯识论》上说:“人我执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执是从身上起执著,法执是从法上起执著。

由于自心污染、暗昧,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各种烦恼、迷惑。这就是我执。虽能了达“人我”是空,却固执一切诸法,不能了达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法执。我法二执产生种种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由此十种烦恼又可产生无量无边烦恼。

清远和尚曾强调:“修行须离念”,离念即超越所思所想,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破除我执。为了说明何谓离念,他给弟子们讲了一个生动却又教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他说:一持戒僧夜间行走时,脚下踩一物吱咕作响,于是心生疑虑,以为自己踩死了一只蛤蟆,并且是一只腹中孕育着无数子蛤蟆的母蛤蟆。结果是一路上惊悔不已,越想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直到后半夜仍然坐立不安,难以入眠。终于睡意袭来,朦胧中便见数百只蛤蟆奔来索命,惊惶之中一直坐待天晓,立即破门而出,直奔夜间踩物处。寻而观之,见路上被踩之物,只不过是一只烂茄子。和尚顿时释然。

清远和尚告诉人们的是,很多事其实都是自己心中作怪,就是我执。

有关日本白隐禅师的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大德无我执的境界。从前,有个日本的姑娘和人恋爱,未婚先孕了。父亲追问她孩子的爸爸是谁,姑娘说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爸爸。愤怒的父亲便找到白隐禅师,用棍子把他痛打了一顿。白隐禅师面对这种不白之冤,无由之祸,也没有辩解,也没有抵抗,就任由那位狂怒中的父亲把自己揍了一顿。

后来,孩子生下来之后,被扔给了禅师,禅师也就把孩子接受下来,悉心照料,每天辛苦地各方乞讨奶水喂养孩子,日日时时面对大众的讥笑、谴责、鄙视和辱骂。后来,姑娘的情人从外乡避过风头之后回来,看到这种情景,心生负疚。他与姑娘一同来找禅师请罪,并向大家说明了真相。

值此峰回路转的时刻,禅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只说:“既然孩子是你们的,你们也愿意要了,那就把孩子抱回去好好养育吧。”一个断除了我执的人,就是这样待人处事的。

《华严经十行品》上说:“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于众生不生执著;受持诸法,而于诸法不生执著;虽有言说,而于言说心无所著。”凡夫我执法执未空,有我执,所以受生死轮回,有法执,所以不见佛性。

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想、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如果能放下“我执”和“法执”,则同佛法相近。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

我们时常要自醒自悟:生命是有限的,我能否让有限的生命进入到无限的境界之中?物欲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感受物欲留下不朽的精神?本我是有限的,我能否去掉本我换得超我的存在?负重是有限的,我能否不再负重感受到放下的喜悦?

请让我们舍去有限,换得无限。

用菩提心契佛心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

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年,慧能大师作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禅宗八祖马祖道一禅师也说过一句话:“平常心是道”。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有人请教禅师如何修行,禅师说:“困来睡觉,饿来吃饭。”人家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啊,怎么就是修行了呢,再问。禅师说:每个人是在吃饭,但是不好好吃饭,千般计较;每个人是在睡觉,但是不好好睡觉,百般思虑。

过于计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是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禅师让我们用平常心来消除杂念,不要去想得了又如何,失去又如何,反而可能做得更好。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奥地利女孩韦格,天生丽质,聪慧可人。她在一所大学专修油画,男友为她筹备个人画展。当出现经济危机时,男友鼓励她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因为初赛的奖金高达5000美元。她去了,而且一路选到了拉斯维加斯。她成了1987年度的世界小姐。

韦格想开画展,可她已经不需要画展了;韦格想和男友浪漫缠绵,可她也不缺少浪漫了。身为世界小姐,她一下子站在了荣耀和财富的顶端。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患上了一种名叫克里曼特的综合症。这种病症的最大危机在于,双眼视力逐渐衰竭,直至失明。韦格几乎是绝望地陷入黑暗之中了。

消息传出,一位名叫帕迪的南非小男孩给她寄来了一包土,说他们那里的人用此治病。韦格不相信那包土,怀着姑且一试的想法用了,奇迹却发生了,她康复了。后来,韦格嫁给一个美国富翁。后来她又离婚了。她先后嫁了六次,可是没有一个男人令她倾心。最后,她自杀了。

痛苦源于执著,放下产生快乐。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与忧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人生有太多的诱惑,不懂得放下只能在诱惑的旋涡中丧生。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有一位修行非常高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喂食。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放下!放下!”

徒弟们觉得很奇怪,就问:“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徒弟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徒弟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会为了蝇头小利耿耿于怀,会为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彻夜难眠。要想从苦难中解脱,就要超越个人的存在,拥有一颗无着心,无着心便是没烦恼的状态。《金刚经》上说:“应生无所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事事无着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

大珠慧海师曾言:“本自无缚,不问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佛家又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惧。”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

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南怀瑾在《众生与生俱来的傲慢》文章里说:“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我慢特别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由于傲慢的变态心理,在某一方面就显现出来了。”狂妄自大,失去正慧觉照,则有狂魔入心。

按照佛教的观点讲,由于狂妄、自私、愚昧,许多众生往往生在人天善道的时间短,在恶道的时间多。佛陀教导众生远离愚昧、颠倒、狂妄、自私,进入一个善良的人生境界,从而让众生远离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

虔诚的佛门弟子苏轼写诗一首,其中有“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引发了一则“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公案。苏东坡本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可他在纸上胡写自己是八风吹不动的佛门弟子,在佛印看来便是一种狂妄自大。得、失、谤、扬、赞、嘲、忧、喜,是八种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来,能够真正八风吹不动的人,包括高僧在内,也实在少得太少了。苏东坡胡吹八风不动,明显是种自大,是弄虚作假。所以,佛印便以上述的幽默予以惩罚,使苏东坡自己认识到目己的缺点,以便于克服这种缺点。

有的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始终自我感觉良好,内心膨胀,看不到任何高于自己的人和事。他们有时容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而太注重突出自己的人则把自己的能力才干过分地张扬。当然,其结果是自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意孤行走极端,没有不招致失败的。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时的宰相,为人喜欢猜忌怀疑、嫉妒又刚愎自用。王安石刚当宰相的时候,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认同,因而起了争执,王安石就排斥他们,甚至把他们贬官放逐到远方。

王安石的儿子甚至说:“只要把韩琦、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推行”。后来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愈来愈多,而他的言行却是更加的骄傲、凶狠、放纵、怪异了。并且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这种狂语。

这时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经到了恶贯满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儿子背部突然长了毒疮,年纪轻轻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伤心,就向神宗告病,请辞宰相的职位。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职位。

这时候,王安石失去了皇帝对他的宠信,悲哀自己的独子早死,不能够传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也招到了百姓的厌恶和诅骂。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贤人君子,也都相继的掌权施政,并且把他所主张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了。王安石感到十分的惭愧,惊吓恐惧而死。

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没有益友来亲近他,更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个人会去造恶招怨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