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是趾高气扬,但你从他们的眼神里能明显地感受到一股傲气,骄傲的让人感到压抑。他们行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庸俗之徒立刻报以不屑一顾的眼光。一个自负的人往往会被自己的自负蒙住了眼睛,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愚蠢可以不伴随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愚蠢。做人不可自以为是,自大张狂,一意孤行。这是避免人生失败的喊方法。
在生命迷失中觉醒
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
一尊迷失的佛,名字叫人;一个觉醒的人,名字叫佛。
迷茫、困惑、思考、成长,是人生不可回避的过程,有时还要重复。很多人过着琐碎的生活,迷茫这世俗的诱惑及难以填平的欲望,迷茫这处于自身与社会之间进退两难的境地,迷茫自己将何去何从。
迷茫之于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在追求什么东西?大家都在混沌的活着,迷茫着。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一尊迷失的佛,名字叫人;一个觉醒的人,名字叫佛。
那一天傍晚,他心烦意乱地走到了悬崖边。他觉得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的孤独和艰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要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
忽然,一种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静听。噢,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杀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奔去。那是他命运里最耀眼的一次闪电。
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国以及世界。他,就是屠格涅夫。
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恰恰在于生命本身。人不是很容易死亡的,但有时人们总是自己把自己弄死。屠格涅夫没有自杀,是因为一刹那间他找到了迷失的自己。
佛的梵文意译成中文就是“觉醒”。佛陀两千多年前出生在人间,引导众生从迷茫中觉醒过来。佛法的教化,成长了我们的慧命,觉醒让我们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
2007年3月27日《海南特区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件:在宋庆龄的故乡海南文昌,一位75岁的老教师符福山可能获得“平反”:35年前,他在抱罗公社当教师时,被诬强奸3名女学生,遂被开除。现今,三名“受害人”良心发现说出事情真相,称当年学校领导答应推荐升学,教唆其诬陷符福山。
正如其中两位“受害者”所说,当年,她们为了能够升上高中,违心地接受了主政者诬陷符福山的条件。但是,如愿考上高中的她们,作为“强奸”案的“受害者”,同样受尽白眼,不得已远嫁乐东黎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成为与符福山一样的受害者。在虚假的历史中,除了阴谋家,没有人会得益。
没有人性的觉醒,这桩历史公案,可能永远无法获知真相。真相大白时,两鬓已苍白。当年的女中学生,如今已是50多岁的老人,如果不能及时澄清,75岁的老师和50多岁的学生,随时都有可能撒手西去,到了那时,这段历史必将中断而无从追究。
我们面对这起事件感动的,恰恰不是一个老人得以平反昭雪,而是这几位女生的良心发生。正是她们的良知发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也还原了心灵的完整。
觉醒的人是解脱的人,他的自由不为别人所限制,也不为自己所限制。意识到以往未曾意识之物的过程,构成人的内在革命。正是这真正的觉醒,成为创造性的知性思想与直觉性的直接把握之根源。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有后悔,却应有忏悔。对于曾经犯下的过错,不管过去多少年,永远应该清算。那些走错的路,不能装作没看见,否则你会继续走错。
在觉悟中圆满自我
别说别人可怜,其实你自己更可怜,
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这个人真可怜!”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类似话。说这句话的人,怀有人类所特有的怜悯之情。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理解上的差异,觉得别人可怜,而被说者并不觉得自己可怜。
有人到寺院,看到僧人远避红尘,四大皆空,心如止水,只求来世。游客不禁可怜道:“没有酒喝,没有肉吃,没有爱好,没有家室……”僧人也可怜道:“追名逐利,诸多烦人事,遭苦受难,争斗何时止……”到底谁更可怜?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记取面包。她起身取回面包重又返回餐桌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皮肤的男子汉,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
“这个无赖,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气呼呼地想。“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了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这时,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直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
“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自认为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位穷困的老人。
黑人走后,老太太这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正是她自己的那一碗。
出于自尊,一个人通常是不希望别人可怜自己的,因为别人的怜悯里面隐藏着一种优越感。多数人骨子里都存在比较心理,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当一个人看到别人的可怜,比如看到路边的乞讨者,这个人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这个人强,心情很舒畅。在愉快的心情中,很容易做出善良的举动,比如给乞讨者赏点小钱,过一把做慈悲为怀的圣人的瘾。
所以,我们要注意了,别说别人可怜,其实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诗人马丽华在藏北旅游时,借宿在乡下仓姆决家。仓姆决家应该说生活很苦,她生活的环境也很闭塞。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宿,又能与女主人仓姆决交谈,诗人有了很多优越感,她相信仓姆决会非常羡慕自己。
可诗人错了。在他们的交谈中,仓姆决拉着女诗人的手,连连说道:“宁吉!宁吉!(藏语的可怜可怜。)”
这位藏族妇女认为,一个到处奔波的人,是世界上最苦的女人,是最可怜的女人。
诗人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可怜的人,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去可怜一下别人,在小人物的面前找一些自己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尽管你在可怜别人的时候并不知道别人需不需要自己的这种可怜。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修养是不是还差得很远?
对我们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我们要学会在觉悟中修炼和修行,在觉悟中调整、完善、圆满自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