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只有他们家是北宋庐陵李氏移民,其余全是洪武年间移民,尽皆姓刘。
据说当年李刘两族之间,冲突不断,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次两次,李家之所以移居县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李步蟾背着竹篓,拎着两尾鱼,慢慢地穿过村庄,又绕过河湾,沉重的脚步,踏起轻尘。
背篓有二十来斤,他身子微微前倾,调整呼吸,让思维发散,尽量让背上的份量变得不那么沉重。
河湾弯过去三百步,地势就开阔起来,资水的河面凭空宽了百丈,水流也就平缓了,官府便在此建了码头。
到了码头,便算是到了镇上。
在小镇和码头之间,是一片草市。
“草市”
是相对“城市”
而言的,这不是官市,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没有定式,因地制宜,有的是茶市,有的是蚕市,有的是鱼市。
一些规模大的草市,若干年之后,顺势就成了市镇,这个镇子名叫“小淹”
,可能就跟这个草市有关。
眼下的草市有些冷清,这里买卖杂货多是上午,买卖鱼获多是黄昏,现在正值午时,并无多少人群往来。
李步蟾并未驻足,他径直从草市穿过,再前行百余步,便走上了镇上的青石街道。
镇子的街道一纵一横,一排形形色色的市招过去,快到十字路口了,是一家酒楼,“钓鱼台”
。
每次看到这个名号,李步蟾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叹服这酒楼的东家是何等的雄姿英发!
在酒楼前,李步蟾又忍不住看了一眼匾额,松了松竹篓,才走了进去。
半晌之后,他又脚步轻快地走了出来。
他的东西向来都是送到这里,比起草市来,这里的价钱可能要贱了一分,但快进快出,少了很多风险。
年纪太小做起事情来就是瞻前顾后,说起来,鲜鱼比腊鱼肯定划算,但他身小力亏,担不动水桶,也就只能熏成腊鱼了。
李步蟾摸了摸怀里的银钱,小小的碎银如同沙砾,份量不过一钱,这样的碎银被称为“滴珠”
或“福珠”
,除了这一钱银子,另有五十个铜钱。
成化以后,大明还算清明,物价低廉。
现在的一斤猪肉不过二十文,一斤米不过两三文,他的笋干和腊鱼能卖一百五十文,算不错了。
从酒楼出来,转向横街东行,出了镇子不远,又是山地,在山地的坳口,便是一个村落。
一道细细的清溪,不知从哪里蜿蜒流出,汩汩潺潺,从村口淌过,朝资水而去。
一座小小的石拱桥架在溪上,将村落与官道连接起来,桥头矗立一块巨大的麻石,上头两个涂朱的八分书,“百足”
。
这是村名,也是刘氏族人对生活的期许。
李步蟾从桥头下来,不远处便是百足村的土地庙,百足村的土地庙旁是两株高大的枣树,一左一右两个树冠并联,宛若一个屋顶,将土地庙严严实实地遮住。
几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坐在庙前的石凳上,抽着水烟拉着家常,目光却放在远处,那里有几头牛在溪中饮水,溪畔是几个放牛的小童在嘻闹。
一个老人看到从桥头过来的李步蟾,含笑招呼道,“李家小书生,来找文濂先生?”
他口中的文濂先生,就是刘诗正。
刘诗正表字养中,自号文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