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蟾过来躬身行礼,“见过刘族长和各位长者,小子此来,正是向刘世叔求教。”
“去吧去吧!”
老人笑吟吟地捋捋苍髯,“文濂先生正在祠堂,也请你好好教教那帮榆木疙瘩。”
“不敢不敢,刘氏宝树多矣,互相切磋就好。”
李步蟾寒暄两句,在几个老人和善的目光中走着,不多时便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儒学教育,到明代达到顶峰,“科举必由学校”
,唐宋各朝远不能及。
从朝廷的国子监,到府学州学县学宗学社学,即便是边陲之地,卫所之军都设有儒学。
正所谓“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
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
刘氏没有专门的学堂,他们的学堂就设在刘氏宗祠,李步蟾还在墙外,就听到里面有一个清越的声音,在抑扬顿挫的吟诵。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念!”
清越的声音落下,十多个童声参差不齐地跟着念道,“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李步蟾走进祠堂,站在厅堂外侧,往里面看去。
塾师刘诗正站在前方,他面貌方正,头戴软巾,身着襕衫,腰系垂带,左手负在身后,右手握着一卷书,却并不看,只是来回走动,大声诵读。
下面坐着的学童约有三十余人,大小不一,左右分列两班。
小班授课则大班转背练字默书,大班授课则小班转背练字默书。
现在是小班学童在摇头晃脑地诵读《三字经》,大班的学童转背之后,正好面对祠堂大门,前排的三个学童就看到了门外的李步蟾。
三人对李步蟾并不陌生,中间的那个还一声轻呼,“步蟾?”
李步蟾笑着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这是刘诗正的次子,比李步蟾大了一岁,大名叫刘同书。
听到门口有异动,刘诗正转过头来看到门口的李步蟾,原本有些不悦的他展颜一笑,招手让李步蟾过去。
李步蟾轻步上前,给刘诗正躬身行礼,“步蟾见过世叔,给您请安。”
“不用拘礼。”
见到李步蟾,刘诗正很是高兴,“我正在给他们讲《三字经》,讲到了“若梁灏”
,你来得正好,你们年纪相近,更好说“尔小生,宜立志。”
不待李步蟾答应,刘诗便将背向的大班调转过来,让他们一起听李步蟾讲《三字经》。
李步蟾也不矫情,他本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事情在百足刘氏族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他微作沉吟,整理了一下思路,对刘诗正道,“那小侄就献丑了,谬误之处,还请世叔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