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121章 归唐营集结训话(第1页)

第121章 归唐营集结训话(第1页)

登州港的潮水带着渤海湾特有的咸腥气,拍打着青灰色的礁石。一艘挂着“日出国使臣”旗号的大舶缓缓靠岸,船舷两侧的倭国水手动作麻利地抛下锚链,铁链撞击礁石的巨响,惊飞了码头上成群的鸥鸟。

跳板刚搭稳,一名身着深色胴丸铠的武士便率先跃下,他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刚毅,下颌的短须修剪得整整齐齐,腰间挎着一柄狭长的倭刀,刀鞘上镶嵌着鲨鱼皮,在阳光下泛着暗哑的光泽。此人便是吉备真彦,出身倭国吉备氏,其叔父正是曾任遣唐使的吉备建雄。因吉备建雄需留任主持倭国新政,便委派熟悉大唐的侄子领兵驰援——吉备真彦早年曾随叔父的遣唐使团留居长安三年,不仅精通汉话,更对大唐的兵法战术了然于胸。此次受倭国朝廷与叔父所托,率领一千五百名精锐武士渡海而来,应大唐之邀,驰援西域战场。

“都给我站稳了!”吉备真彦回头,用带着些许口音的汉话高声喝道。身后的武士们依次登岸,他们大多穿着粗布短打,背着简陋的兵器,与港口上往来的大唐商队形成了鲜明对比。吉备真彦眉头微皱——出发前叔父便叮嘱他,大唐人素来重视军容,这般模样去见东宫太子,怕是会先落了下乘。他想起叔父“谨守唐规,扬我吉备氏声名”的嘱托,心头更添了几分郑重。

果不其然,码头驿站外早已等候着一队唐军骑士,为首的校尉见了倭国武士的装束,眼中闪过一丝轻视,翻身下马后只是略一拱手:“吉备首领,东宫有令,命你们即刻赶往长安城外的灞上军营,甲胄器械已在营中备好,太子殿下三日后将亲临检阅。”

吉备真彦连忙还礼,语气恭敬:“有劳校尉引路。”他转头对武士们厉声道,“整队!十人一列,不得喧哗!”武士们连忙照做,可常年在倭国山地作战的他们,习惯了散兵奔袭,一时难以适应整齐的队列,相互推搡间闹出不少动静。那名校尉见状,嘴角撇了撇,翻身上马不再多言,只是策马前行的速度,明显快了几分。

从登州到长安,千里路程,吉备真彦带着武士们晓行夜宿,足足走了二十日。抵达灞上军营时,已是九月末,营中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营房和甲胄。当武士们看到堆放在空地上的唐军铠甲时,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这些铠甲皆是用精铁打造,甲片细密如鱼鳞,边缘鎏着铜边,既轻便又坚固,比他们原先的胴丸铠不知精良多少倍。

“这是东宫特意吩咐的,为你们的铠甲做了修改。”负责交接的军需官指着铠甲说道,“胸甲保留了大唐制式,便于披挂,袖口和下摆却做了收窄处理,更适合你们挥刀的动作。”吉备真彦走上前,拿起一套铠甲试了试,果然贴合合身,他心中一暖——大唐这般礼遇,愈发觉得叔父让他领兵驰援的决定无比明智。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武士们虽穿上了崭新的铠甲,却对唐军的队列和礼仪一无所知。大唐军队讲究“站如松,行如风”,队列严整如刀切,而倭国武士更擅长单打独斗,站队列时东倒西歪,甚至有武士忍不住伸手挠痒,引得营中其他唐军士兵阵阵哄笑。

“废物!”吉备真彦气得脸色铁青,一脚踹翻了一名东张西望的武士,“都给我记好了!三日后太子殿下来检阅,谁敢出半分差错,我亲手斩了他!”他拔出腰间的倭刀,刀光一闪,将旁边一根手腕粗的树枝削断——这柄刀是叔父吉备建雄所赠,乃是吉备氏传家之物,“从今日起,每日卯时起床训练队列,午时演练阵法,酉时学习唐律,谁也不许偷懒!”

接下来的两日,灞上军营的西北角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吉备真彦亲自示范,用生硬却清晰的汉话喊着口令:“站如松!”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挺胸抬头,目光直视前方,铠甲上的铜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武士们连忙模仿,可有的武士习惯了罗圈腿站立,一时难以矫正,双腿扭成了怪异的姿势;有的则肩膀高耸,活像只受惊的鹌鹑。

“佐藤!你的腿怎么回事?”吉备真彦走到一名矮壮的武士面前,眉头紧锁。佐藤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用倭语回道:“首领,我……我习惯了这样站,稳当。”吉备真彦二话不说,伸手按住他的膝盖,用力一掰,只听“咔嚓”一声轻响,佐藤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出声。“记住这个姿势!”吉备真彦松开手,沉声道,“在大唐,军人的队列就是军威,容不得半点马虎!叔父在长安求学时,亲眼见过唐军仪仗,那才是大国军容!”

正午的阳光格外毒辣,武士们穿着厚重的铠甲站在烈日下,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处汇成水珠,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吉备真彦的额角也布满了汗珠,他不时抬头望向营门的方向,心中满是焦灼——他听说东宫太子李豫治军极严,若是看到这般散乱的队列,不仅他颜面无存,连叔父吉备建雄的声名都会受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营中便响起了急促的号角声。吉备真彦连忙召集武士们整队,他亲自挨个检查,将歪掉的头盔扶正,把松垮的甲带系紧,直到确认每个人都符合要求,才松了口气。此时,营门外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紧接着,一名亲兵飞奔来报:“首领!太子殿下到了!”

吉备真彦心中一凛,高声喝道:“方阵列好!目视前方!不许妄动!”武士们连忙站成十五个方阵,每个方阵百人,队列虽不如唐军那般严整,却也比前两日好了许多。吉备真彦跑到队伍前方,单膝跪地,高声道:“倭国武士首领吉备真彦,奉我国朝廷与叔父吉备建雄之命,率一千五百名武士,恭迎太子殿下!”

只见一队身着银甲的骑士簇拥着一名青年走来,那青年头戴紫金冠,身着绣着团龙纹的锦袍,腰间挎着一柄玉带钩,面容俊朗,目光深邃,正是大唐东宫太子李豫。他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亲手扶起吉备真彦,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吉备首领一路辛苦,不必多礼。”

李豫的目光扫过队列,当看到武士们身着唐军铠甲,却腰间挎着倭刀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绕着方阵走了一圈,不时停下脚步,询问几名武士的姓名和籍贯。走到佐藤面前时,李豫注意到他紧抿着嘴唇,额角青筋凸起,便笑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这般紧张?”

佐藤脸色一白,张了张嘴却不知如何回答。吉备真彦连忙上前解释:“殿下,他叫佐藤,不善汉话。”李豫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佐藤的肩膀,“你的铠甲很合身,好好训练,日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大唐不会亏待你。”佐藤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用生硬的汉话说道:“谢……谢殿下!”

检阅到一半,李豫忽然停下脚步,眉头微蹙。吉备真彦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名武士站得笔直,可右手却悄悄在背后挠着痒,动作虽隐蔽,却还是被李豫看了个正着。吉备真彦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额角的汗珠再次冒了出来,他刚要上前斥责,李豫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吉备首领,”李豫转过身,目光落在吉备真彦腰间的倭刀上,“你的刀,能借我一用吗?”吉备真彦心中一紧,不知李豫用意,却不敢违抗,连忙解下倭刀,双手奉上。这柄刀是叔父吉备建雄所赠,刀身经过千锤百炼,锋利无比,他平日里爱惜至极,此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豫握住刀柄。

李豫握住刀柄,轻轻一拔,一道寒光闪过,刀锋划破空气,发出“嗡”的一声轻鸣。他掂了掂刀的重量,走到旁边一根碗口粗的木桩前,凝神片刻,猛地挥刀劈下。只听“咔嚓”一声脆响,木桩应声断裂,切口平整如镜,连木屑都飞得极为整齐。

武士们见状,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他们大多擅长用刀,却从未见过有人能将倭刀使得如此出神入化。吉备真彦更是心中巨震,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位东宫太子,绝非寻常的纨绔子弟,而是真正懂武、知兵的强者,也难怪叔父总说大唐“藏龙卧虎”。

李豫将倭刀插回鞘中,递还给吉备真彦,目光扫过全场武士,声音陡然提高:“你们虽为倭人,今入唐军,便是大唐的将士!”他的声音如同惊雷,在营地上空回荡,“大唐的军队,有大唐的规矩——不劫掠百姓,不临阵脱逃,不克扣军饷,不私藏战功!有功则赏,哪怕是封侯拜将,亦不在话下;有罪则罚,就算是皇亲国戚,也难逃军法!”

他指着地上断裂的木桩,沉声道:“这柄刀,能斩木桩,更能斩逃兵、斩恶徒!从今日起,你们这支队伍,便命名为‘归唐营’,寓意归顺大唐,共赴国难!吉备真彦,你为归唐营总管,赐你虎头令牌,可节制营中将士,若有违抗军令者,先斩后奏!”

吉备真彦连忙单膝跪地,双手接过虎头令牌,令牌入手沉重,上面雕刻的虎头栩栩如生,仿佛要从令牌上跃下。他高声应道:“末将吉备真彦,谢太子殿下恩典!归唐营将士,必以死报效大唐,不负殿下与叔父所托!”

“归唐营,报效大唐!”一千五百名武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他们的目光中,早已没了最初的拘谨和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敬畏和坚定。李豫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对身旁的长史吩咐道:“传孤命令,归唐营的军饷,按大唐正军标准发放,额外每人每日加发半斤肉、一斤米,让将士们养精蓄锐。”

就在李豫准备返回长安时,营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浑身是泥的骑士不顾卫兵阻拦,疯狂地冲了进来,他的战马口吐白沫,刚冲到李豫面前便轰然倒地,骑士也随之摔落,却挣扎着爬起来,从怀中掏出一封染血的密信,嘶哑地喊道:“太子殿下!西域急报!陈忠……陈忠求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