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暴君靠嘴甜续命txt > 第148章 我被陛下称为赤壤君(第1页)

第148章 我被陛下称为赤壤君(第1页)

秋风送爽,关中平原上翻涌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狂热。

这股狂热不为战功,不为封赏,只为那从泥土里刨出来的、沉甸甸的希望。

《巡行院快报》的最新一期,成了比任何邸报都抢手的珍宝。

驿骑所到之处,识字的人便会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一遍遍高声诵读着那串足以载入史册的数字。

“火薯,平均亩产五石二斗!”

五石二斗。

这个数字像一道惊雷,劈开了秦人乃至天下人对“丰收”二字的全部想象。

自古以来,良田精耕,一亩能得两石粟米已是上天厚赐,值得焚香祭祖。

而今,我从海外带来的“神农遗种”,竟将这个极限翻了一倍有余。

街头巷尾,百姓的议论早已变了风向。

过去见面,问的是“你家牛喂壮实了吗?”现在,他们相互抓着胳膊,眼睛放光地问:“明年,你家地里还种麦子吗?”

争牛,是为了耕更多的地。

而现在,他们争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明年种什么?

这个问题,如同一阵风,从田埂吹进了村社,又从村社吹到了县衙。

终于,它汇成一股洪流,涌向了咸阳。

我的心腹,掌管赤壤堂日常事务、陛下亲授“赤壤佐吏”之职的苏禾,抱着一摞厚厚的简牍,脸上带着几分激动,几分敬畏地向我禀报:“君上,各地村正、里长联名上书,都在问:明年该种什么?大家都等着您一句话呢。”

我放下手中的毛笔,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粗糙的竹简。

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带着泥土的腥气和万民手掌的温度,微微凹陷处还沾着几粒晒干的薯屑。

我能听见远处磨坊传来的石碾低吼,夹杂着孩童追逐火薯摊贩时清脆的笑声;鼻尖萦绕着新麦烘烤后的焦香与田垄间湿润腐叶的气息。

大势已成。

我心中清楚,从这一刻起,真正能左右这片土地上稼穑生息的,不再是朝廷颁布的僵硬政令,也不是祖宗传下的陈旧经验,而是我,姜见月的一句话。

这权力,比皇帝的恩赏更重,比贵族的头衔更实。

咸阳宫的朝会之上,气氛却与民间的火热截然不同,沉闷得像一块压了千斤的铁。

丞相李斯手持笏板,躬身奏道:“陛下,火薯大穰,乃我大秦万世之基。臣以为,当即刻制定《农政十年纲要》,以律法明定各地火薯与粟麦轮种之比例,设农官监督,违者论处,以保天下粮仓稳固。”

他的话音一落,殿内顿时嗡嗡作响。

“丞相所言极是!火薯虽高产,然终非我中原正朔之粮,不可偏废主食!”一位老臣抚着长须,一脸忧心忡忡。

“不然!”另一名少壮派官员立刻反驳,“民以食为天,何来正朔之分?当以产量为先,火薯既能活万民,自当全力推广!”

“全力推广?若天下皆种火薯,一旦此物遭遇天灾绝收,岂非举国无粮?祖宗之法,轮种粟、麦、黍、稷、豆,方是长久之道!”

争论不休,引经据典,唾沫横飞。

他们谈论着“祖制”,谈论着“风险”,谈论着“平衡”,却唯独忘了去田间地头看一看,那些因为吃饱了肚子而露出笑容的百姓。

我静静地站在百官末列,冷眼旁观。

是我这个横空出世的“赤壤君”,动摇了他们世代相传的权力根基。

御座之上,嬴政始终一言不发。

这几月来,各地报上来的收成数字,十有七八经不起推敲。

唯有赤壤堂所录火薯亩产,与驿骑暗访核查结果分毫不差。

内侍低声禀报时,他正摩挲着一枚刻有“五石二斗”的铜牌——那是他命人依照姜月见所报数据特铸的试秤砝码。

他眯起眼:“此女不欺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