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目光扫过智学科技那两人的背影。
突然注意到其中一人的口袋里,露出半截薄氏技术交流会的邀请函。
那是三个月前,她亲自签发的。
当时对方以教育科技研究者的身份参加,没想到竟是来窃取设计的。
当天晚上,薄氏集团驻德国办事处的会议室里。
灯光亮到深夜。
柳依一坐在长桌中央。
面前摊开的研发日志上,贴着薄栖川去年手绘的玻璃珠模型草图。
纸页边缘有少年的涂鸦。
一颗红珠旁边写着:集训时想到的算法,这样能更快算测地线。
日期标注着“2023。4。15”,正是Imo集训期间。
“这是最关键的证据。”
柳依一指着草图,对法务团队说:“智学科技声称2022年就有设计,但我们的日志里,从2023年3月到10月,有17版玻璃珠模型的修改记录,每版都有薄栖川的手绘标注和研发团队的讨论纪要。”
她又调出电脑里的核心代码文件。
屏幕上跳出一行特殊的注释。
玻璃珠动态校准算法V3。0。
基于薄栖川2023。6。8盲搭模型优化。
“这行注释是我们的数字水印,智学科技的产品里绝对没有。”
法务总监却皱起眉:“柳总,欧盟专利审核注重先申请原则,对方如果真的在2022年提交了设计,哪怕是抄袭,我们也需要更直接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设计来源非法。”
柳依一沉默片刻,突然想起三个月前的技术交流会。
她打开邮箱,翻出智学科技那人当时提交的《研究报告》。
里面提到:AR教具的玻璃珠排列应采用三色定位法。
而这个三色定位法,正是薄氏研发初期淘汰的方案,只在内部讨论会上提过。
“有了!”
她的眼睛亮起来。
“这说明他们在交流会上窃取了我们的初步思路,然后修改颜色伪装成自己的设计。我们可以请当时参会的其他机构作证!”
接下来的几天,柳依一的团队马不停蹄。
联系欧盟知识产权认证机构。
提交研发日志、代码注释、交流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