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南这段时间忙得四脚朝天,所以曾国藩老娘死了两个多月,他才首次登门。曾国藩刚死了娘,脸上毫无热情可言,罗泽南倒热情起来。他对曾国藩说:“最近我正和咱们湘乡县长朱孙诒搞团练。”
曾国藩对团练并不陌生,当时任何一个知识分子对团练都不陌生。团练就是民兵部队,清王朝的团练始于1796年的四川、湖北白莲教暴乱,当时清政府调集正规军八旗、绿营前往镇压,想不到一触即溃。湖北襄阳知识分子梁友谷为国家分忧,倡议组织团练。团练的初衷是“自卫”,敌不犯我我不犯人。
但随着形势的严峻,团练开始配合正规军对敌人做些侦缉和小规模围追堵截的战斗。在团练的全力协助下,清政府消灭了白莲教叛乱。对团练的出色表现,清政府又喜又惧。喜的是,团练其效如神;惧的是,团练其效如神。它既然可以帮政府干掉乱民,当然也可以帮乱民攻击政府。
清帝国皇帝们一想到这儿,马上魂不附体,白莲教暴乱才平定,各地团练正等着分果果,突然接到圣旨:解散,回家种地。
但所有人都意识到,让团练彻底消失的唯一办法就是正规军能打仗。遗憾的是,清政府正规军不能打仗,所以太平军一暴乱,正规军丑态频出时,道光追溯历史,回想往事,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强悍善战的团练。
不过道光很谨慎,只下令让太平军的暴乱地广西省组织团练。由于太平军善于流动作战,四处乱窜,所以不等道光的正式命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都先后在官绅们的主持下办起了团练。
曾国藩的老弟曾国潢在两年前就是白杨坪村的团练总指挥,他老爹曾麟书则受湘乡知县朱孙诒的委托担任湘乡县团练的名誉主席,罗泽南和他的弟子王錱(zhēn)此时正在湘乡干得热火朝天。
对罗泽南异常的兴奋,曾国藩心如止水。他是理学家,理学家守孝时要知行合一,不但足不出户,连心都不能跳得过快。
罗泽南很快就发现没有戳中曾国藩的兴奋点,眼珠飞快转动,找了个话题向曾国藩发起谈话。
“近来还在读理学?”
“是的。”曾国藩眼神发出光芒。
“理想还在?”
曾国藩沉思一会儿,点头。
“我看你修身齐家做得都很好,修身方面已文质彬彬,隐忍负重,据说在京城被人骂得狗血喷头,却泰然自若。”
曾国藩叹息道:“背后没少生闷气,险些把肺都气炸了。圣人说要慎独,看来我修行还不够。”
罗泽南摇头笑了笑:“能在人前不动如山,就是一大境界了。你的齐家做得更好,我看过你写的家书,真是字字真切,可谓深得理学‘诚’之一字精髓。”
“兄弟你取笑我。”
“绝没有!”罗泽南很正经,随即又装出一副可惜的模样来,“修身齐家做得好有屁用,值此危机关头,身为圣人门徒,不能治国平天下,生不如死。”
曾国藩睁圆了眼睛看罗泽南,翻来覆去都思忖对方话中之意,想了半天,才慢慢说道:“你在这里说有什么用,圣人之学无非是‘即物求道’和‘身体力行’。”
“太对了,就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这话让曾国藩很诧异,因为这思想是王阳明的,罗泽南什么时候读上王阳明了?
他当然也读王阳明,可惜天资不高,没有读懂。但“知行”的辩证,他却读懂了,而且很不同意王阳明“知行”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的思想。
“我觉得‘知’重要,‘行’更重要!”
罗泽南拍手惊叫,语速加快:“对啊!你脑子里始终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机会,为何要在这里只知不行?圣人说,国难当头时,就该移孝作忠。”
圣人是否说过这样的话,曾国藩在书本上没有见过。但罗泽南的话的确激起了他多年的夙愿。他沉思许久,才开口慢慢问道:“团练办得怎样了?”
罗泽南眼里放出光芒来,盯着曾国藩,用鼓励的口吻问道:“去县上看看?”
第三章 巧计建湘军
出山任团练大臣
湘乡知县朱孙诒热情万丈地会见了曾国藩,并请曾国藩为保卫湘乡出谋划策。
曾国藩认真而全面地视察了团练,向朱孙诒和罗泽南提出练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的建议,只要能训练出不要命的民兵400人,就可以和敌人来一场野战。同时他还提醒罗泽南,在湘乡周边多设探子,及时掌握情报,知己知彼才能大有胜算。
当然,曾国藩的着眼点不仅在团练上。他特别重视民间的安定和团练人员的来源。太平军暴乱一起,由于承平日久,所以流言四起,有人连太平军的影还没见到,就携家带口逃亡。曾国藩四处活动,宣传千万不要逃走,而且还写了通俗易懂的《保守平安歌》,提出:第一,莫逃走;第二,齐心保家乡;第三,操练武艺,大家齐心办团练,才能家家户户保平安。
因为行动起来,所以奇迹发生。湘乡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恢复了稳定和秩序,民心一定,团练水涨船高,无论是人员数量和质量,都远在湖南其他地区之上。
就在曾国藩为家乡贡献智慧和精力时,两个消息接踵而至。
第一个消息是,太平军在湖南长沙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攻克,于是撤围而走。这当然是个好消息,曾国藩特意跑到湘乡县城和朱孙诒、罗泽南喝了一顿,由于太过于兴奋,他把守孝期间不准喝酒的禁令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个消息不知是好是坏。1853年1月,他接到圣旨,咸丰皇帝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协同湖南巡抚共同办理团练。清政府最早设团练大臣是在1852年10月,地点是江西。曾国藩是第二位团练大臣,可谓沐浴了滔天的皇恩。清政府设立团练大臣的初衷是要把团练搞得铺天盖地,让乱匪陷进人民战争的海洋中去。所以挑选的大臣人选都是正在老家的京官,因为这样的京官熟悉家乡,而且就在家乡,可立刻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