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出列道:“陛下,建设这样的水网自然于国有利,只是还要考虑到国库和人工能否支持,这样的一个大工程必然耗时良久。”
“此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朕的意思,是先从粮食大省的河南开始,以此为中心,向陕西、山西、山东等省份覆盖,西连川蜀,东入大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何凝眉道:“陛下,若是将水引入长江,就会造成北方的水更多地往东南流,导致缺水……”
秦政沉吟:“到时确实会有这个问题,既是如此,那就不如将南方的水直接调到北方来。
“北方向来缺水,京都人又多,只怕以后会有用水危机,那便再修一条线,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
“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萧何一脸震惊,“向来都是水往东南走,把水反向调过来,这可不容易……”
“不容易是不容易,但未必不可行。”秦政道,前世已经有了经验,虽然现在技术有些差距,但只要花的时间够多,就肯定能做成。
“这是个大工程,朕不着急,能在五十年内建成,朕就很欣慰了。”
萧何点头:“既是如此,臣没异议了。”五十年?估计到时他都不在了。
“王莽,”秦政又叫道,“此事你也负责规划,一年内拿出整体方案。”
王莽应声:“臣领旨。”
“工部尚书,你只会地方衙门,让他们勘察地形,重新绘制水利图,送到京都。”
“是。”
秦政顿了顿,看向一旁道:“王承恩,皇庄的花生、红薯、土豆收成如何?”
王承恩面向秦政:“回陛下,红薯和花生还没成熟,土豆收了两千多斤。”
“两千来斤太少了。将收获的都种下去,到秋末就能有两万斤左右了。”
“奴才知道了,下朝就吩咐下去。”
“夏种马上要开始了,朕稍后将玉米这个新粮食给你送回去,你令人种了。”
“是。”
王承恩转过身去,秦政扫视群臣一眼:“几月前,朕曾令你们推行简化字,如今简化字已在民间流行开来,给百姓们识字提供了方便。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若要百姓们都识字,还须建设学堂,做到至少在每个县城,都有一所像样的学堂,众爱卿以为如何?”
严嵩率先表态:“陛下圣明,在民间建设学堂,确实能让增加识字的百姓,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徐阶、萧何、刘伯温、蔡京、贾似道、王莽等也都表示附议。
秦政点头微笑,这些朝臣,甭管是忠是奸,在国家的决策上,都还不糊涂,知道该赞同什么。
“此事就这么定下了,由工部和户部主导。”
杨国忠和徐阶再次出列领命。
“今年科考,朕发现国家筛选人才的方法就只是写作八股文一项,此方法太过单一,无法筛选出多方面的人才。
“应当再增加算术、农术、建筑、水利、问案等方面的试卷,作为加分之项,考察考生的多方面能力,方便他们为官之后,更好地处理地方事务。众爱卿若有补充的科目,现在就可提出。”
严嵩出列:“陛下,考八股文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明年就是大比之年,此时忽然增加这么多项目,只怕考生们会有怨言。”
“增加这些项目,对他们为官只会有利无害。不过爱卿说的也有道理。明年科考,就以八股试卷为基础,只要八股试卷过了,就有功名。
“不过,若要夺得状元,必得在新加的某一项中,成绩突出。三年后的另一届科考,就要看综合的分数,根据分数高低判定能否上榜,爱卿以为如此可好?”
严嵩低头拱手:“吾皇英明。”
“好,稍后你们颁布一道诏书,传告天下,让全国士子都知道增加新科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