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
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花费至少三百年时间,外加一个黄巢。
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
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
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当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
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
为此,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
听完李翊的分析,刘备思索片刻,缓缓点头:
“爱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岂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虑了。”
“增设名额,世家必喜。”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
还是利用人性弱点。
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
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
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
虽说要考试,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这是妥妥的阳谋。
“设考试,寒门亦可进。”
“世家子弟虽多,但朝廷只取最优者。”
“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况且,名额既增,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不会激烈反对。“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
“正是。”
李翊颔首,正色说道:
“若骤然废除察举,必遭世家反扑。”
“但若先增名额,再以考试筛选。”
“久而久之,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