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想要告诉诸位,朕想要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帮助朕处理一些日常政务。内阁之中设五名大学士,其中首辅一名,辅政大学士四名官职首辅为正六品,其余大学士为从六品。以后各地奏章由三司汇总后送于内阁,由内阁学士讨论提出意见后送予朕批示后施行。诸位爱卿意下如何?”朱允炆开口询问道。
“臣认为此事可行,只是这内阁大学士是直接对陛下负责,直接的参与政务的处理是否权力过大,内阁首辅岂不是与丞相无异是否有违祖制?”夏元吉也是聪明人一下子就知道了朱允炆的用意。
这内阁一经设立必然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自‘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撤销宰相一职,全国大小政务皆由皇帝亲自决断。太祖皇帝在位时每天要处理的奏折多达三四百封,政务五百有余。可眼下大明朝各地事件频发,北境燕王起兵又有瓦剌各部族屡屡犯边。皇帝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事事躬亲。设立内阁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可是内阁权力的制衡又是一件难事。
“这件事维喆无需多虑,内阁一事朕已构思良久。内阁直接对皇帝负责,提供政见对朝廷各部并没有统率之权。凡内阁‘票拟’必须有朕的‘批红’才可施行。此间详细容我们日后讨论,目前内阁运行方式和职责我都已命人拓印下来,你们人手一份看看吧!”朱允炆对着殿中站着的这七人说道。
七人看着手中的《大明内阁成员手册》面面相觑。
“初设内阁诸事未定,我特意增加了三个职位从翰林院挑选出了素有才气的‘三杨’来担任。维喆啊!你就先暂代内阁首辅之职,总领内阁事务。于谦为次辅管理朝廷日常事务,陆炳,李如松你二人各自都有领兵任务就先在内阁挂个名吧!‘三杨’你们三人要做的事情我昨夜已经叫人通知尔等了,为期五年你们务必尽心尽力。”
朱允炆一通话说完便静静的看着众人的反应。
这七人也都是难忍内心的激动叩首齐呼:“陛下圣明,臣等定不辜负陛下期许,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朕对诸位自然是放心的!日后你们便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了,朕还要多多倚仗诸位爱卿为我大明保驾护航了。”朱允炆朗声笑道。
“这第二件事便是朕要重设锦衣卫。这件事朕想和诸位商议的是,这司法一事全权交予锦衣卫的话可能会有失公允朕认为不妥,所以朕打算将抓捕讯问一事交由锦衣卫办理,但是定罪交由大理寺审理,最后再由刑部审核执行。其中检察院负责监督,三权分立诸位意下如何?这样各地官员对于锦衣卫也就不再是谈之色变了。
同时锦衣卫不仅要在皇城之中设立各地州府县衙也都需要。锦衣卫将会取代衙门捕快一职维护各地治安抓捕犯人。同时军中也要设有锦衣卫用作对敌方的情报收集甄别工作。但是锦衣卫不准干扰原有机构的正常运行,除去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有权力抓官员,其余各地锦衣卫分部若无朝廷颁发的命令无权对朝廷官员进行任何讯问。”
朱允炆也是拥有了一些穿越之前建文帝的一些记忆,也是了解到‘洪武四大案’时锦衣卫那可真是让所有官员畏之如虎,各地百姓谈之色变。所以要重设锦衣卫还是要问问这些大臣们的意思。
“陛下如此决断可是因为北境战事吃紧,国内动荡想要掌握各地动态?”于谦问道。
“可是陛下锦衣卫手段实在是过于狠辣,各地都设有锦衣卫的分布是否有些不妥?”夏元吉也是质疑道。
“诸卿多虑了,朕重设锦衣卫考虑到之前锦衣卫行事大多过于跋扈所以这一次也会对其有所约束不会再让他们肆意妄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再朱允炆答应对锦衣卫设下重重禁制之后这几位大臣也是同意了重设锦衣卫一事。
“最后,也就是朕最担心的事情了!北境的战事。诸卿都有何看法?”朱允炆也是说出了他现在最担心的问题。
“陛下是在担心魏国公会投靠燕王?还是但心长兴侯不是燕王的对手?”于谦开口问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自然不会担心这两位对朕的忠诚。只是燕王万不可小觑啊!他自小便在军中一众将领的耳濡目染之下长大,俨然不是个啥也不知道的无名小卒了!虽然防守是长兴侯的看家本领可毕竟长兴侯已经老了没有了往日的那般锐气了。我怕他会阴沟里翻船啊!”朱允炆皱着眉头叹息道。
“陛下是否多虑了,您此次给长兴侯的命令是防守,不是和燕王军队正面决战。保定城城池坚固燕军多骑兵不利于攻城想必一时半伙燕王也拿长兴侯没有办法!”李如松云淡风轻的说道。
面对这个本该出现在明万历年间的名将所说的,朱允炆内心没有丝毫的平静反而更加不安起来了。
“不,此事绝对不能大意。来人啊!去长兴侯府邸告诉长兴侯此番进军不可轻敌冒进,一到保定城就坚守不出不可分兵埋伏。等到朝廷后续大军到达再与燕王军队决一死战。”朱允炆当机立断命令道。
“陛下是否过于谨慎了,难道长兴侯三十万大军连试探性的进攻都不与燕王进行吗?这样是不是显得朝廷太过懦弱了?”李如松也是对朱允炆的决定感到诧异。
三十万大军对战燕王十万军队居然不与之开战只是坚守一处。
“如松啊!你自小就在辽东长大你觉得要是三万装备精良的骑兵对上十五万长途跋涉的疲惫步兵你觉得可有胜算?”
“要是我辽东铁骑的话有一战之力。”李如松也是丝毫没有犹豫的回答道。
“那要是领军之人是你父亲呢?那又该当如何”朱允炆再次问道。
“那必然是是我父亲大获全胜而且是以极小的代价。”李如松同样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回答道。
朱允炆也是会心一笑接着问道:“那你觉得你父亲与燕王较之如何?”
听到这话李如松也是陷入了沉默。显然李如松也是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
看到李如松不在回答朱允炆便接着说下去:“燕军多骑兵善战于野我军多步卒,且长途跋涉辎重众多。你觉得大军刚到燕王能与燕王决战吗?燕王在没有准备充足的攻城器械前也不会贸然进攻所以我们只要坚守城池即可。我军有整个朝廷作为后备可以与燕军相持下去,可是燕军耗不起啊!北境苦寒粮草本就不足,燕王一日不攻城陷地燕军就一日无法得到朝廷的任何一粒粮食。”
朱允炆还未说完就被夏元吉打断道:“陛下,您这是要和燕王死耗下去啊!可是朝廷的财政实在是负担不起啊!您昨夜可是答应微臣要在半年之内结束战事啊!”
“维喆,不要这么急躁。朕什么时候说要和燕王死耗下去了。子茂(李如松字子茂)你来告诉维喆,朕的打算。”
“维喆兄,你想想看燕王起兵最害怕的是什么?”李如松不愧是明朝有名的将领瞬间就明白了朱允炆要长兴侯死守的原因了。
“这还用说自然是害怕兵败了!一旦兵败燕王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夏元吉对李如松学朱允炆卖关子的做法十分不买气呼呼的说道。
“不,维喆兄燕王最担心的是战事胶着,燕王需要的是势如破竹般的胜利一旦燕王进攻的势头受阻燕军军心不稳,燕王必败。所以圣上要求长兴侯死守保定三个月。维喆兄你想想看要是燕王军队被困在保定停滞不前你觉得燕王会怎么做?”李如松故作高深的笑着。
“那必然是要冒险攻城的,而且还是那种不计伤亡的猛攻。因为若是在保定耽误上三个月的时间朝廷定会派来更多的士兵,到那时燕王必败。”
“对,燕王要是想攻陷南京,自北平到南京这一路上的城池他都可以不要唯独这保定府和真定府必须攻下来。这是北直隶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李如松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