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言行一致,确实是这样。话不说满,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事别做绝。生活中时刻咄咄逼人的人也很常见,他们发现别人的小缺点或者小秘密,便像抓住了把柄一样,非要置人于死地。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人,即便是再小的错误也会被渲染成天大的罪孽;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利益,也会成为他志在必得的目标。这样的人最爱把事情做绝,把人往绝路上逼。其实,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放宽一点,宽容别人也是为自己日后铺路。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其性格放荡不羁,桀鹫不驯,做事不计后果,张扬恣意。山涛曾经是嵇康的朋友,二人早年与向秀、阮籍等人常聚于竹林中纵酒酣歌,吟诗作赋,被世人合称为“竹林七贤”。嵇康在谈及自己交友时曾经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意思是说,世间与自己情投意合、相知甚深的人,只有那些个人,其中有山涛。然而就是山涛这样的挚友,仅仅是因为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写下了满腔愤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对山涛恶语中伤,全不顾旧日情分,给世人留下极坏的印象,最后导致自己不能容于人而被杀。反倒是山涛,在嵇康被杀后,一直悉心照料嵇康的儿女。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看似平时温文尔雅或者柔弱的人,如果真的被点了死穴,那就会变成凶猛的野兽,闯出一条血路来。事情不要做绝,就是避免点中别人的死穴,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放人一条生路,殊不知日后即是自己的福音呢?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这是一种温和的处世方式。不说大话,避免给别人带来压力,也避免遭致厌恶;事不做绝,给别人一条生路的同时,也给自己积下了福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奇妙的轮回,一时的得意,总要由以后的失意来偿还;一时的猖狂,也总会由以后的报应来弥补。说话做事都留余地,才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
软磨硬泡,耐心等待
求人办事者,总是想尽快解决问题,可实际上,事情往往难以如愿。显然,被动等待是不行的,还得一次又一次地向对方提出要求。
因此,你说话办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遇硬不怕,逢险不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喜怒不形于色才行。
宋朝的赵普就是这样一个人。
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倔强的人。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上朝又向太祖提起这件事情,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赵普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了,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地上。
但令人吃惊的是,赵普又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平常说话办事就是不管对方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方法,反复提出你的要求。在不怕对方不高兴,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你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否则,既耗费时间,又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虽然软磨硬泡是以消极方式争取积极结果的求人办事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能够通过毅力来给对方施加压力,达到办事的效果。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朋友之间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框中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小时候是全村里的“混世魔王”,人见人怕。由于声名狼藉,23岁那年他便只身一人来到东京开始创业。35岁时,他已经成为日本保险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阔别家乡十几年的他,终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原一平这次回家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让家乡人知道当年的“混世魔王”已经改好了,二是想在自己家乡开展保险工作。所以回到家乡不久,他便大力宣传保险知识。遗憾的是村民根本不相信当年的“混世魔王”,怕吃亏,谁也不愿参加。原一平明白要想在村里开展保险工作,必须得到村长的帮忙。
村长是当年和原一平一起玩的朋友,而且当时原一平经常欺负他,如今想要获得村长的帮助,肯定很不容易。不过,原一平没有放弃,找了时间带着礼物来到村长家,村长一看是当年的“混世魔王”回来了,不禁想起他以前在村里做的坏事,吃了一惊。
当原一平提及让村长帮忙动员村民一起学习、参加保险的时候,村长一口回绝了。
第二天,原一平又带着礼物来了,村长有点不好意思了,但依然是拒绝。
第三天,原一平又来了。不过这次村长的家人告诉他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忙盖房去了。原一平得知这个消息后,明白村长是故意不见他。于是,他骑车按照村长家人说的地点追了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原一平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就是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原一平像只落汤鸡,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这种缠着对方不放的求人办事方法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的,只有控制好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还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足够多的耐心等待。
当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出现僵局时,人诵常会烦躁、失意、恼火,甚至发怒。然而,这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你应理智地控制自己,采取忍耐态度,等待对方的理解,有了这种心境,你就能在精神上使自己处于有力的地位。能够方寸不乱,调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打破僵局。
第二,要抓住时机办事。
“磨”可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和人家耍无赖,而是善待时机,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有希望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缠着对方不放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但事情不办是不行的,对方有意推托、拒绝,那我们只能靠缠着对方来达到月的。所以脸皮厚、有耐心也是求人办事的基本功。
激起别人的同情心
大多数人都具有同情心,如果能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求人办事就容易多了。
在很多时候,用感情打动别人,激起别人的同情心,比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更有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受害者都要摆出可怜兮兮的样子。而是说,受害者在请求解决问题时,应该激起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别人都会理解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处理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当事人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感,要让处理者知道,这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
一天,一位老妇人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林肯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只能靠抚恤金维持生活。可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手续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笔手续费是抚恤金的一半。林肯听后十分气愤,决定免费为老妇人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