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一本书读懂财报读后感 > 第五章 一统中华(第7页)

第五章 一统中华(第7页)

同一文字的诸多不同写法,这对于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不利的。这种差异甚大的山东六国文字,被称为“六国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国内还流行着一种比小篆更加简便的字体,即所谓“隶书”。隶书在开始时与小篆的写法没有大的区别,是一种比较草率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在文字结构上,初期隶书和小篆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隶书的特点即优点,在于书写上比小篆要草率快捷得多,因而在人们的书写实践中易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用,成为民间流行的书写文字。文字不一,造成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严重障碍。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皇刚刚统一称帝就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书同文字”。他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不与秦文合者”。秦小篆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结合了周秦大篆,齐鲁蝌蚪文的优点,修改而成的。为了在秦帝国特别是原山东六国推行统一的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统一文字的标准范本,赋予这三种标准文字范本以法规上的效力。

李斯等三人所书写的标准文字的字体,实际上也是对秦国早已通行的小篆文字进行了一次整理与规范。经过整理后的小篆,被用于秦始皇巡行全国各地时的大量刻石之中。相传为李斯手书的刻石,留传至今的有《泰山刻石》(残存九字)、《琅邪台刻石》(残存八十六字)以及《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的摹本。从残存刻石及摹本来看,秦小篆虽然保留有大篆字体的结构与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但对字体结构有较大的调整、加工:主要是统一各种偏旁的形体,每个字所用偏旁被固定为一种;固定偏旁的位置,不得随意移动;每个字的书写笔划和笔顺已基本固定。这种经过整理、规范后的小篆,比大篆简易很多,比六国文字更容易书写与认识。总之,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使小篆因此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始皇的“书同文”还有更大的贡献,除法定小篆以外,还推行更为简易的隶书。相传隶书为狱吏程邈所作。他因罪入狱,潜心钻研10余年,创造出的文字扁平、方折,书写更加省便、流畅。因秦代称罪徒为隶,故名之谓隶书。始皇很赏识这种字体,不但赦免了他,还给他加了官。从此以后,隶书在全国流行开来。秦代通行隶书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这从实物材料可以得到证实。包括秦律和《语书》在内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就是用隶书写成的。不过透过程邈造隶书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重法治、多狱案、公文成堆的时代,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简化书写,才产生了隶书。隶书很有可能是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得到始皇的认可和推广的,并非就是程邈的个人创造。事实上,正如李学勤在《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一文中所指出的,隶书的滥觞应上溯到战国晚年,那么隶书更有可能脱胎于秦国的古隶。隶书的诞生是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文字已由古体转化成今体,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代表着汉字朝着合理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秦代统一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通行全国的字体,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功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乡音差别很大。但是汉字表意性强,统—文字则有利于克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世界历史大事记

佉卢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佉卢文可能是在波斯人统治时从阿拉米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接受捐赠有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贝叶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佉卢文字是一种音节字母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

延伸阅读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0.统一车轨

时间公元前220年

人物秦始皇

由于长期战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都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大大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阻碍了各地之间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始皇于二十六年(前221)刚称帝不久,便下令实行“车同轨”,规定道路和车轨统一尺度为“舆六尺”。次年又下令“治驰道”。二十八年(前219),始皇开始大规模巡行各地。三十二年(前215),他下令“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进一步扫清人为设置的交通和水利障碍。同年,他下令南征大军开通灵渠,打通粮道,从而沟通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三十五年(前212),为巩固北部边防,始皇令北逐匈奴的大将蒙恬修筑“直道”,才两年半的工夫就迅速完成。除了这些“驰道”和“直道”,秦皇朝在建立后的短短几年内,还修筑了西南边疆的“五尺道”和位于今湖南、江西及两广之间的“新道”,构筑起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遍布全国的交通游驿网络。这是秦王朝缔造“大一统”的又一重要内容。

下面,以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之后几次巡行全国所经过的线路,和秦王朝其他几条交通要道为重点,对当时沟通全国的干线,和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出去的交通网,作一番简略的巡视:

(一)咸阳至芝罘。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定陶,进入山东半岛,登泰山,然后过黄、胜、成山,登芝罘山。又转而南临琅琊,过彭城,渡淮水,转去长江中游的衡山和南郡,最后向北经武关回咸阳。秦始皇此次东巡前半段所经路线,尤其咸阳到芝罘一线,是横贯王朝腹地的一条大动脉。

(二)咸阳至云梦,会稽至琅琊。这两段线路,是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后一次出巡所经过的。当时秦始皇先达武关,然后沿丹水、汉水到云梦伶洞庭湖及武汉附近)。再沿江东下,经丹阳,至钱塘,随后上会稽山。再经过吴地,在江乘伶江苏镇江市)渡过长江,辗转到达琅琊。这次出巡经过的线路中,从咸阳至云梦,是先秦就已存在的秦楚大道,秦始皇南下经过这一线,说明此线仍作为秦王朝的重要干道之一。然而云梦至会稽,再至琅琊一线的特点,则是水陆联网,水道和陆路相互补充、延伸,构成一个网络。

(三)咸阳至碣石,碣石至九原。秦始皇三十二年出巡北方就是沿着此线经太行山东麓,过上党、邯郸、东垣、蓟县(今北京市)到达碣石吟河北昌黎北)。又从碣石向西北,经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上谷、代郡、雁乃、云中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四)咸阳至陇西。秦始皇二十七年首次出巡即沿此线。先沿通向洮河河谷的大路,到达渭水发源地陕西,又翻过六盘山口到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再至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西),然后过回中,沿泾水返回咸阳。

(五)从咸阳至巴蜀。在这条交通线上,遍布着高山深谷,行路异常艰难。先秦已沿岸搭设栈道,到秦始皇时已有数条栈道可;通巴蜀。一是陈仓道,二是褒斜道,三是石首道。其中起自陈仓(陕西宝鸡),经褒水而达汉中的陈仓道,虽然绕行较远,但易于通行,成为联结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

(六)从云阳至九原。这条道路笔直,极为壮观,又称“直道”。它是为了便于调动兵力,防御匈奴南下掠夺,由蒙恬率军修建的。其起点是云阳(今山西淳化西北),一直向北,到终点九原。

(七)岭南新道。在统一南方百越的战争中,秦王朝又开辟了一系列交通线。主要有①赣南一兰浦关一溱水一番禺(今广州);②湘南一阳山关一溱水;③九疑山一湟溪关一连江一番禺;④湖南潇水一广西凡步一贺江—苍梧;⑤灵渠(即今广西兴安运河)。其中以灵渠最为著名,它沟通了湘江上游与漓江上游,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联结起来,成为进入岭南的水陆交通线。

从上可以看出,秦王朝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犹如“大一统”帝国的动脉和经络,反映了秦朝开拓边疆的军事能力,也密切了边地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

这么庞大的交通网络,如果单纯归结于巡幸、用兵,斥之以黩武或奢靡,恐怕不足以解释这一帝国行为。秦帝国的条条驰道通咸阳不也可以比之于条条大道通罗马吗?凡大帝国,必有大道通衢现象,这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大力兴建道路。由首都罗马通往西西里、高卢、日耳曼、西班牙、不列颠、小亚细亚、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的道路,在整个罗马帝国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道路网,联络干道322条,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大道的路面均高于地面,主要干道平均高出2米左右。道路的设计原则尽量取直,开挖众多隧道,修建了许多桥梁和挡土墙等建筑。若干主干道宽达12米,中间部分为3。7至4。9米,供步兵使用;两边填筑高于路面的宽约0。6米的堤道,供指挥之用;再侧还有2。4米宽的骑兵道。路面的式样也有很多,路面下填砾石,上铺石板,并用混泥浆或灰浆砌筑,甚为坚固。高质量的公路历经历代皇帝不断加修延长,使得罗马到帝国境内任何一个地方更加便捷通达。

延伸阅读

秦皇古道距石家庄30公里,井陉县城向东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古驿道长约百里,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

两行车辙痕从门洞下穿过,又长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镶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铺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历经多少的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已经变得光滑如镜了。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槛,这一道道石槛是供重车上坡时停歇和沿坡缓慢下滑而设的石坎。由此可想象出当年的辎重车通过这段路时有多么艰难、多么危险。

城楼下有一段基岩石面,明显的低于两头。这是由于在长年的车辆碾轧下,车痕深到一定程度阻碍了通行,又因有城关在上不能翻修,只好将其铲平,无奈新的车痕形成又继续阻碍通行又要铲平,周而复始,路面自然要降低了。即使这样,现存的车辙痕也有30多厘米深。

原来,古代的车轮子是用木料外加铁箍箍紧的,史书称之为铁笼。车子在泥石板上的道路上行驶日久,车轮就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以后的车辆都是在这两道车辙中行走,所谓的南辕北辙,就是说的这种车轮痕迹。在秦皇古道上的两道深深的凹痕,车子的轮子实际上就套在这两道痕迹中行走。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车轮距离与其它的国家不同,他国的车辆就无法再到路上行走,因为无法套进这两道车辙中。这也是各国有意用这种车辙来进行防御,为了阻挡其它国家侵略的一个方法。秦始皇统一中国,把这种不同的车辙道路统一为一种尺寸的车辙道路,使得全中国的车轮距离统一尺寸,在各地道路上可以通行无阻,这才是秦始皇车同轨的真正意义。

11.实行土地私有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