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着五城兵马司不远处,就在同一条街上,有一处规模颇大的酒楼。那酒楼的厨子也很是了得,什么菜都能做得。一楼是大堂,饭菜便宜实在,量大味儿厚,二楼雅间,饭菜精致,色香味俱全,很是考究。
腰缠万贯的,能在这儿吃到山珍海味,而且烹制的极为美味;身上只有十几文大钱,好歹也能在这儿混个肚圆,打着饱嗝出去。
因着这酒楼有这些优点,再加上这里离着五城兵马司很近,所以每日几乎座无虚席,生意极好。在这里吃饭的,大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下面的底层兵丁也喜欢来这儿吃,上头的指挥副指挥等官儿们也爱来,当然,人家来了直接就去二楼就是了。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的治安,也管着走水的时候救火,沟渠堵塞了他们也得整修,总之管的事儿特别多,林林总总一大堆,无所不包。所以五城兵马司的人遍布京城,也因此,五城兵马司的人,消息是极为灵通的。
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打探消息的好去处。
正是傍晚,大堂里头已经坐满了人,放眼望去,都是五城兵马司的。他们呼朋唤友,几个关系不错的围着一桌儿坐了,高谈阔论着,声音很是不小。不少人桌儿上都有酒,酣畅狂饮,不时传来一阵带着醉意的大笑。
许多人嘴里都在议论一件事儿:察哈尔部归顺咱们大明了。
这可是现下京城最引得大伙儿议论的消息。而且也不知道是大伙儿自己猜的还是谁传出来的,他们谈论的时候,对察哈尔部归顺大明的意义竟是说的**不离十,似乎眼下在说这些话的不是五城兵马司的普通兵丁,而是几个深谋远虑的阁老一般。
这就很值得人寻味了。
第880章 **八 天下大局,因我而变!
那酒楼掌柜的坐在柜台后面,迎来送往,笑容可掬,脸上的笑似乎都没停过。
他似乎内急想去茅房,跟旁边儿的伙计吩咐了一句,让他替自己看着,便转身进了后院儿。
似乎今日笑的时间太长了,他脸有些僵,使劲儿的揉了揉脸。
后院儿不大,厨房就设在这里,除了厨房之外,就只有一个小院。这小院是那掌柜的住处,因为伙计和厨师等人都是本地的,不用在这儿住。掌柜的回了一趟小院儿,一进去,他脸上的笑意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阴沉和凶戾。
进去之后没多一会儿,他便出来了,重新回到酒楼,继续迎来送往,依旧满脸堆笑,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小院儿只有一个门,但小院的后墙并不高,约莫只有六尺多,后面是一条狭窄的小巷。
掌柜离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便是从他的房间里推门出来,小心翼翼的掩上了门,从后墙翻了出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条消息被送到了某处。不仅仅是那酒楼老板送来了消息,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都送了来。
消息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察哈尔部归顺大明了。
然后第二日一大早,一支去往辽东的商队便把消息带出了京城。
之后几日,又有更多的,去往不同地方的商队,带着这条消息,离开京城。当然。最终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便是:辽东!
这个消息,涉及到大明和建奴力量的此消彼长,非常之重要,照理来说,是应该保密的。虽说瞒也瞒不住——因为察哈尔部的几位贵人要来京城朝觐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振奋天下臣民,必然会拼命的让人宣传,恨不得全天下人的人都知道。
瞒不住,但至少应该在开始宣传之前保密,总不应该让敌人太早知道这件事情。
但崇祯皇帝和几位阁老却都没有这个意识,下面的人也没有。
于是这个消息,就如此迅速的传了下去。
且不说京城如何,二十一日之后,公文终于抵达了肃州。
本来可以早一些到来的,但是因为义军的缘故,在路上多耽搁了几日。高迎祥的义军在陕西肆虐了许久,后来洪承畴率领大军回陕,高迎祥等人还是没有退去,而是摆开架势要和洪承畴大战。现下,整个大明朝的义军几乎都集中在了陕西,有不少还到了甘肃的地面儿上,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因着有义军在,信使在路上被多耽搁了几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等到公文到了肃州,刘若宰和甘肃巡抚白贻清赶紧凑在一起商议。
肃州卫,白贻清的驻跸之地。
从大草滩回到肃州之后,刘若宰便一直住在这里,而董策等人,则是住在城中的兵营中。
公文是先送到刘若宰这儿的,他已经看完了,白贻清却还没看。
“来,白大人,您瞧瞧。”刘若宰笑道。
饶是他城府深沉,素来喜怒不形于色,此时也是忍不住脸上露出笑意。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朝廷不但准了自己和察哈尔部达成的所有条件,更是对自己大家夸奖一番,在字里行间,刘若宰似乎能感觉到皇帝和朝廷那兴奋激动的情绪。
而且,虽然奏章中没有提封赏的事情,但以皇帝和朝廷对这件事表露出来的关切程度,只怕这个封赏绝对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