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辩论,双方持续许久。
直到夕阳西下,工坊内的气氛依旧紧张。
李翰林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没有坐轿子。
而是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知道赵铁说的话都是真的。
大明现在是日落西山。
一百五十年了,眼看着就完蛋了。
真的有这种感觉。
冻死的流民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
朝廷年年赤字。
甚至官吏的钱都发不出来,这不是王朝末日迹象吗?
他觉得赵铁柱的话,难道是对的?
不过,即便搞了人人平等,就能救大明吗?
他仔细想着,如果人人平等,那土地兼并就会困难许多。
不会有人靠着举人的身份,来免去太多税收,其实举人本来不能免去多少税。
按照大明律,最多免本人五十亩地就到顶了。
但是因为举人有着官场关系,所以具体执行时,截然不同。
书办和衙役们算账时,凡是举人老爷的地,基本上都是算成下等田,旱地,差地,如此一来,收的税就少很多了。
再进一步,慢慢地干脆不收了。
这就是为什么举人以上,会有很多人投献。
律条是一回事,衙役书办执行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人人平等,举人老爷和小民一样,那衙役们就不会区别对待。
能想到这一点,就说明李翰林不是通常的书呆子,他是真接触过实务,亲身经历过的。
因为他就是从秀才举人一路考上来的。
亲身体会过衙役书办的态度变化。
于是赵铁柱平静地回应:“李大人,我们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的理念。”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家的创造力。”
李翰林摇头道:“赵师傅,你这是异想天开。”
“没有尊卑秩序,如何维持工坊的运作?”
“有人反对你,如何让令通行?”
“人人平等,那不乱套了?”
“我大明之所以能立朝,就是建立在尊卑上下之上的。”
赵铁柱坚持道:“李大人,正是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人们想法。”
“何况,你们这里也有人说过,君臣父子,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
“不可,天下没有不是的君父,我们做臣子的就是媳妇,君父就是婆婆,只有媳妇受委屈,哪有婆婆受委屈的道理?”李翰林立刻道。
赵铁柱一听,这话你也就是在大明说说。
他摇头道:“想要实现工业化,想要将产品做起来,首先就需要平等,大家在权利上平等。不能仗势欺人,有规矩来保障自身。”
“还要达成共识,有制约能力,这样大家才能保障自己的财富,才能激发消费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