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蟾哭到伤心处,又夹着两声哭喊,使劲地拍打地面,恍若杜鹃泣血,恰似子规夜啼。
他的表演浑然天成,让一些心软的旁观者都眼圈泛红心有戚戚,宦海沉浮的精英,谁还不是个影帝呢。
刘敦书哑然,赶紧把笑意憋了回去,悲愤欲绝,“小蟾,别哭,咱跟那秃驴拼了!”
画风急转直下,公堂内外一阵错愕,似乎这才想到,眼前这个谈笑自若从容不迫的被诉,只是一个八九岁的童子。
敲碎了那层伪装的硬壳,到了了才现出了这个年纪该有的面目。
钱大音看着在地上打滚的李步蟾,有些哭笑不得,这种情况实在是平生仅见。
公堂之上小儿哭闹,实在是有失体统,要是传出去,他钱知县在同僚面前,可就有的说头了。
“侬该宅乱!”
钱大音郁闷之下,乡音都出来了,他不耐地挥挥手,“把这个小浜蟹架起来,摁个手印!”
李步蟾微微一怔,抹泪的手张开一线,从缝隙中偷看了钱大音几眼。
两名皂隶上来,一人将李步蟾夹在腋下,走进签押房,另一人抓过他的右手,掰开拳头,撅起拇指,蘸上印泥,对准甘结的被诉人处,摁了下去。
李步蟾身小力微,纵然竭力挣扎,大声吵闹也是无济于事,见甘结已成,已然无力回天,便也停止了哭闹。
圆通僧在甘结上签字画押,转头面对李步蟾凌乱的发髻和衣裳,菅履都掉了一只,脸上多少露出愧疚之色。
“和尚,我有个疑问。”
李步蟾回头捡起菅履穿上,泪痕犹在,“得古圣制法,为子必孝,为父母慈爱,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圆通僧身子一僵,李步蟾念的,是佛家的《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也作《善生经》,是佛家关于伦理的经典。
“佛门弟子,不也是父母所生么?”
李步蟾拉着刘敦书离开,圆通僧猛地咳嗽起来。
德邦僧赶过来,轻抚其背,又找人讨了碗水喝下,圆通僧才缓过劲来。
劲虽缓过来了,在这一刻之间,却仿佛苍老了很多。
佛家的出家,并非是要忘却父母,相反提倡孝行,身体力行。
佛门高僧的孝行比比皆是,轻轻松松就能编一个“佛门二十四孝”
出来。
像道恒法师的画缋奉母,道安法师的躬亲事母,慧木尼师的嚼脯饴母,道纪法师的荷母说法,道兴法师的舍命救母,法云法师的挽车就食,等等等等。
儒家的“二十四孝”
可能是编故事,佛家的“二十四孝”
可是有图有真相,十足真金。
李步蟾临走前突刺这一剑,让圆通僧很受伤,从县衙出来,神色黯然落落寡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输了官司。
德邦僧跺跺脚,都是那竖子闹的,想着为了此事,寺里耗费不少,之后清丈还要被钱大音伸手,对李步蟾更添恨意。
“住持,咱们回去就将那野坟给平了!”
圆通僧猛地回头,脸色铁青,跟殿里的大金刚药叉似的,“身为知客,连凿井兴词都不知,你知什么客?”
他甩开德邦僧的手,落寞前行,“回去之后,罚你在坟边诵经十日,磨磨你的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