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这个地方的刁民死灰复燃,重新聚义威胁朝廷,元政府把这一带的居民,尽皆搬迁他处。
到了朱棣时,承袭了这一制度,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原有基础上,把广元寺北边,原本不属于控制的地区,也在这一次的规划中加了进去。
并视为重点地域,别说建村,连动一铲子土都不行,都是非法的,谁违犯了,都要追究责任。
因此,直至今日,这一带对周边居民来说,仍充满了神秘。地块仍未向附近村民开放,除了僧人外,这儿从没来过外地人,更没有香客。
平时,这个寺院是不对民众开放的。僧侣们的一切生活开销,不是来自于民间的捐赠或香火钱,而是来自皇宫的赏赐。
作为寺院投资人,寺院建成后,朱棣被邀参加佛像开光典礼仪式,大受欢迎。
在那次仪式上,朱棣一次性向寺庙捐了许多钱。期间数度哽咽,泣不成声,数次念叨姚广孝名字,以表示对这位去世贤臣的怀念。
后来,在剩余的两年岁月里,朱棣又给了寺院许多赏赐。
其一生共给了寺院五笔大的赏赐,数量惊人。
他之后,明朝后世的君王,也都遵循着这一传统,也都在不同时期,给了寺院不少钱。
后来随着国势的衰弱,赏赐也就变得少了。但对于寺院僧众的生活,仍绰绰有余。
所以广元寺自立寺以来,就受到了皇家的宠爱,各种赏赐从不缺席,拿到手软,从不为钱发愁。
是最富有的寺院之一,从不公开对外招僧。
这里的僧人多是相互推荐的结果,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来自宫内的公公。
这也是明代帝王心甘情愿封赏寺院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寺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来,接纳更多的公公。
自从宫里实现公公制度以来,年老公公的安置一直是个难题,不少朝代都是在其年老之后,赶走了事。
大明是对公公最友好的朝代之一,历史上出了许多有名的太监,并探索出了一条安置路子,也就是最后由寺庙兜底制。
当宫内年老的公公,有出家的意愿时,夺庙不得推诿,要对其大开方便之灯,否则按有罪论处。
这时候,张信突然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他对朱棣建立广元寺又有了新的解释。
即给姚广孝修建寺院的诚意有,但不是全部。
其主要原因,还是出于保护宝藏的目的。
从靖难战争,到建广元寺,已经十多年了。也就是说,那笔宝藏已在地下沉睡了十多年。
关于是取出还是继续埋放,这两种声音的斗争,在朱棣的心中争议了十多年。
最后他做出了一个终极决定,还是继续藏那儿。
继续藏那儿,就得有保护措施。
于是就以皇家的名义,在那儿盖了一座寺院。
为啥不说是直接给姚广孝盖的呢?
因为那时的姚广孝,已接近八十高龄。在那个年代,已明显高于大多数人的寿命,属于长寿之人了。
就是现在,也是风烛残年,有今没明的人了。而建寺院,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他能不能活到完工那一天都是个问题。
事实证明,妣广孝果然没活到那一天,便圆寂了。
寺院并没因姚广孝的去世而影响进度,仍在进行着,这更证明了寺院是另有他用,是为了保护宝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