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身后的“李宁”马上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此次博览会上,“李宁”租用了1200多平方米的摊位,相当于整个展馆面积的14,并投资20万元与组委会合办开幕式。
这次订货会上,“李宁”的成交额达亿元人民币。据“李宁”网站介绍当时的情况说,全国有近500家参展企业,“李宁”的订货量就占总成交额的一半。就此“李宁”一飞冲天,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领跑者。
1996年初,李宁将公司总部从广东迁至北京,彻底告别了健力宝。
理清产权关系,对“李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当年搬出三水市,就没有现在的“李宁”。解决了产权关系后,李宁大幅度地对企业进行调整改革,由此,企业逐步步入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轨道。
随后,李宁迎来了脱离健力宝之后的第一次重大体育赛事……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
尽管已从健力宝中脱离出来,但李经纬和健力宝集团体育营销的办法被李宁保留了下来。
这一次,在对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装备的投标,李宁延续一贯思路,大力投入,不惜代价争夺这一宝贵的资格。
结果几乎是毫无悬念。最后,“李宁”斥资800万元人民币一举击退了其他品牌,如愿以偿,这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惟一指定领奖服、领奖鞋、T恤衫、风衣及运动包都授权李宁体育用品集团提供。同时,“李宁”也为中国体操队、柔道队、射击队、跳水队等8支国家队提供了全套运动服、运动鞋等装备。
紧接着,“李宁”还在国内推出了“看奥运,穿领奖服,李宁与您共享辉煌”活动。在全国,“李宁”首次推出5000套领奖装备,在100家专卖店出售,每店只售50套,同时附赠贵宾卡。这批奥运纪念服装被抢购一空的同时也增加了品牌知名度。
更为关键的是,“李宁”对至关重要的产品创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市场推广活动的同时,“李宁”产品的开发也飞速前进。此时,“李宁”在产品的多样化上已经取得了突破。
正是在这样的攻势推动下,在一片高歌之中,“李宁”产品的三大主项……体育服装、运动鞋、便装雄踞市场销售量第一。
随后,1996年“李宁”再度发威,实现了历史上最高销售收入亿元的纪录。
棒极了,即便是性格内敛的李宁也禁不住豪情万丈,制定了“1998年到10个亿,2000年达20个亿”的销售目标。
李宁,辉煌在路上,又一次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雄鹰”展翅:“因为专业,一切皆有可能”(1)
第四章 “雄鹰”展翅:“因为专业,一切皆有可能”
探索者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市场对杀出荆棘的先行者的嘉奖。
突如其来的滑坡,让李宁再次将眼光投入到了企业更为现实而又长久的发展之计。
一切继续从头开始!于是,“因为专业,一切皆有可能!”
踏上征程,雄鹰展翅,随即中国诞生了创始人缺席而公司治理最为完善的公司!
第一节 腹内手术:为了更好的明天
任何高速发展的事物都必会经历一个发展减速的自我调整期,“李宁”也不例外,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发展的不协调成为当时凸显的问题。
于是从1997年开始,为了解决“家族化”所带来的弊端,李宁果断出手,大义灭亲。
为了更好的明天,一场腹内手术大张旗鼓地展开了!
1。从波峰到谷底:一个家族企业的羁绊
家族式创业最大的优势,是大家在创业之初不讲条件、不计付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需要什么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家也能尽职尽责地干好分内之事。将大家拧成一股绳的亲情,是亲人之间的彼此放心、彼此关心。毫无疑问,这种状态对于创业来说是良性的。
但是,正如硬币的两面,亲情宝贵,这种宝贵的背后却容易滋生温情与放纵……这是现代家族企业最令人诟病之处。七大姑八大姨,统统塞进来,进来还不打紧,他们还享有种种特权。温情与放纵的结果是导致企业军心涣散,员工离心离德,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事实上,许多做大的家族企业后来日薄西山,都与家族企业的管理实效有关,真可谓成也“家族”,败也“家族”。
实际上,企业的发展过程,如同计算机的长期高效运作会积累更多系统碎片,让计算机变得反应渐渐迟缓一样,在企业正常发展的时候,这些问题还在暗处,假如市场环境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李宁”会继续快速发展下去。但是“假如”永远不会出现在企业家的词典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