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同上书,302~303页。
[75]《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载《人民日报》,1956…12…29。
[76]《列宁主义万岁》,载《人民日报》,1960…04…20。参看《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载《人民日报》1963…06…17。
[77]《关于印发“赫鲁晓夫谈苏联过去的公社”等三篇文章的批示》(1959年7月29日)。
[7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9]《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1957年11月18日)。
[80]《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1958年5月8日。
[81]参见《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三次讲话》,1958年5月20日。
[82]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23~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在研究中,我们将会回顾这个文献,因为,毛泽东自己也把这个文献看作是第一次试图在解放初对中国所采用的苏联发展模式作出合乎本国情况的选择。例如,见《在成都会议上的谈话》,1958年3月10日。
[83]《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20~322页。
[84] 参见上书,320~322页。
[85] Bernstein有关马克思立场的讨论是有益的,见Praxis and Action第75页脚注。
[86] 参见《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23页。
[87] 同上书,323页。在此,毛泽东把生气勃勃的共产主义运动与陈旧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
[88] 引自Paul Foulquié,La dialectique。在Kant的Idea of Universal History from a Cosmopolitan Viewpoint中可以找到他做的区分。库特?辛格讨论了康德在提到“物质的”冲突和“精神的”冲突之间的差异时所作的这种区分。物质性的冲突是从两个客体不能同时占有一个相同空间的物理事实中产生的;而精神性的冲突都是从活动着的人的对立的目的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见The Idea of Conflict(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49),。
[89]《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19页。
[9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8卷,5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1]参见《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20日),参看《在汉口会议上的发言》(1958年4月6日)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似应为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译者注)
。 想看书来
论 冲 突(30)
[92] 参见《在八大三次会议上的第二次发言》(1958年5月17日)。(似应为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译者注)
[93]《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62年8月6日。
[94]《关于哲学问题的谈话》(1964年8月18日)。参见《论辩证法》;《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在视察期间与地方负责同志的谈话》(1971年8~9月)。
[95]参见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45页。
[96] 参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载《人民日报》,1956…04…05。
[97] 参见《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月20日。
[98] 谈阪田的文章(1964年8月24日)。参见第二年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见[美]斯诺:《漫长的革命》,195~222页。
[99] Donald ,“The Chinese View of Alienation”,载China Quarterly,59期(1974)580~583页。参看Starr,“Mao’s Self…Image as a Marxist Thinker,”,载Modern China3∶ 4(1977年)以及“Marxism and the Political Legacy of Mao Tse…tung”,载International Journal(1976—1977年冬),128~155页。
论知与行(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1'
在抗大的一系列讲演中,毛泽东在阐述矛盾问题的同时,还就认识论问题做过讲演,讲演的题目是《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2',在这个讲演中,他提出一种显然是辩证的认识论,这个讲演在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前做过些许修订。在本章,我们将开始研究毛泽东对观念的来源和发展———认识的过程———的阐述,特别要考察一下他对这一过程的辩证性质所作的描述。本章的后面部分,我将探讨他有关观念须接受检验的论述,以及他区别观念并对其作出评价所依据的各种标准。这样做以后,就有可能重新探讨前面一章结束时遇到的悖论:在一个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