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国之民为葛国耕田,听起来有些荒唐,滑稽可笑?可是确有其事!
商侯的命令一出,边民纷纷响应,可以说是一呼百应!一传十,十传百,有上千人替葛国耕田去了。并且还有几百人为他们送去酒饭,犒劳慰问,比耕作自己家的田地还要上心。这都是商侯平日里仁施德化的结果。
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因果轮回,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商侯仁德,自然是一呼百应!岂料葛氏无道,不但没有人送来酒食犒赏,还派人前来偷窥。他们看见亳民酒食颇多,就想据为己有,并且以此为乐。果然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葛氏的无业游民在路边埋伏抢夺饮食。如果胆敢不给,就大打出手,甚至杀之而后快!
亳民多有童子送饷,青壮年都在耕田。葛人杀亳民童子五人,亳民怒不可遏,但是并没有马上撤回,而是继续耕田。
送饷者回到商国边境上,就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庆辅。
庆辅闻听此言,这还了得,庆辅下令速招亳民回来。时己丑元月之晦日。
晦日是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了古人的重视,这一天寄托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可是这一天却出事了。
庆辅回去之后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伊尹。
伊尹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急忙邀来莱朱与终古、葛从顺、同庆辅五人尽夜进谏商侯。伊尹说道:“天下大势,积其寸心而持之数十年者,才有了今天。今大事已极,时机已到,不能错失良机……”
商侯蹙眉道:“何以见得?”
伊尹说道:“夫人动以天,天得以人,有人无天,天下不兴,有天无人,天下不成。今夏王为恶将五十年,天下诸侯叛,士民怨,百姓之穷苦困极,夫不保其妻,父不保其子,子不保其母,母不保其女,兄不保其弟者,尽天下之人;而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辗转流离失所的人,更是遍地都是,君侯忍心见死不救吗?”
商侯闻知,叹息道:“依诸位爱卿所见,咱们一个怎么办呢?”
伊尹说道:“善民死于暴政,善士死于乱刑,天变于上,日斗星陨,矢流雾克;地变于下,山崩地裂,犬吠于地,此皆变异之象也。今一夏王在上,众夏王在四方,遍毒天下,民不聊生,永无宁日?——”
“昔日共工作乱,女娲灭之;榆罔失道,轩辕灭之。义起于时,不得已而为之。女娲之女也,而皇天下。轩辕之子也,而代炎帝。他们都是为了救人命,合天意。今夏王和五方诸侯,他们比起榆罔和共工,有过之而无不及!今日之女娲氏和有熊氏,非君而谁?况且现如今五方之诸侯大夫已尽相率而归君,正当时也……”
商侯依旧顾虑重重,他想解开心中疑惑,继续说道:“自从黄帝之后,禹王以天下传家,君臣之分遂如一定而不可移,一言一事不敢稍违王命啊!”
伊尹说:“夫物极必反,时至而化,此乃天地之道。彼时有熊之子,难道不是榆罔臣子吗?福帝王者,天命所归!如果天命绝之,虽处帝位,实则天之戮,士民人人得而诛之。有明德者生于是时,则天之所续,天命难违!今之明德者非君而谁?”
伊尹说到这里,莱朱、庆辅、终古和葛从顺纷纷献言献策,他们所言和伊尹如出一辙,大同小异。“明德者非君而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君侯如日月行天,彪炳千秋,普度众生,光芒万丈!”
此时商侯虽然有雄心壮志,豪情万丈,但是他还是觉得时机尚未成熟,野心不能大于能力,应该适时而动!
商侯沉吟片刻说道:“纵观天下大势,五方竞斗,谁能平之?咱们商国国小而力微,自存恐或不足,何以救天下?”
伊尹说道:“救天下人,非以我救天下,而是使天下人自救。故圣人后天下而兴,先天下而成。”
商侯问道:“何为后天下而兴?”
伊尹回答道:“所谓的后天下而兴,其实就是一个顺字,顺其自然,顺人而兴。人如果不顺天意民心,视为旁门左道;只有顺天意民心,则通。”
商侯又问:“何以先天下而成?”
伊尹答道:“先天下而成的人,人人顺之。已顺人而兴人,即顺而成。夫圣人者,动于天意,人心之不得已啊!天变人穷之极,旦夕不能等待。圣人念天下之民,也是旦夕不能心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寝食难安呀!事已至此,不得已而为之啊!今日之事,是万不能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