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场学生之间的比拼。
这是两种班级气质的较量。
一种强调纪律和稳定,一种拥抱自由与成长。
最终谁胜,不在起点,而在——谁更愿意走到最后。
一时间,高171班内部多了几分久违的紧张感。
“乔伊?我没听过她。”杨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却藏着锋芒。
“听说是转学生。”黄潇冷笑着翻书,“但这水平……不像是刚转进来的。”
“不会是哪位工程师家属吧?”杨月说,“走关系的?”
辛吉没接话,只翻出一张矿井结构分布图,盯了几秒,淡淡开口:“别小看她。她懂建模,也沉得住气。”
“所以这次,我们得全力。”黄潇看了看两人,“咱们选什么方向?”
“动态沙盘建模配模拟程序。”杨月立刻说,“我们去年训练用过这套框架,直接上手。”
“评委好印象分也高。”黄潇点头。
“我来写技术文案。”辛吉收起资料,目光清晰,“这次得让他们知道——一次考试不代表什么。”
赵真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三人围坐讨论,眼里带着久违的得意。
她低声自语:“高170,是该被踩一踩了。”
而此时,170班的小组正在图书馆另一端悄悄开工。
乔伊翻着十年桐山能源数据年鉴,一边手写趋势图。
马星遥蹲在地上画着模拟应急路线,白板上已经出现了一张“矿井事故响应图”。
张芳一页页翻查地质安全标准与自动预警文献,眼神沉着。
陈树低头鼓捣一块废旧主板:“我觉得3d图形太花哨,不如我焊个小型逃生模拟电路。”
“可以。”乔伊点点头,“我给你编控制程序。”
这两个班的队伍,一个冷静克制,一个默契自燃。
这不是一场“兴趣项目”,是一次真正的青春比拼。不是为了成绩单,而是为了证明:谁有资格,代表这群人站上更远的地方。
桐山的初冬刚落下第一场薄霜,天冷了,但热血开始翻滚。
刘小利站在公告栏前,看到高170竞赛名单时,嘴角抽了抽。
乔伊、马星遥、张芳、陈树、王昭——六人上限,只剩一个空位。
“就……没有我?”他低头看看手里那半截辣条,忽然觉得有点不好嚼了。
“我居然是边角料?”
课间一响,他冲去找陈树,拍着他肩膀:“你们就这么把我落下了?我刘小利不配参赛?”
陈树正咬着铅笔头,眼都不抬:“你得问乔伊,她是队长,她说了算。”
“我就知道。”刘小利翻个白眼,拿过小纸条,“图书馆是吧?我去投简历。”
乔伊果然在图书馆,窗边的阳光照在她发梢上,她正埋头翻着《城市矿业应急系统》做笔记,神情专注。
刘小利走过去,坐下,一本正经:“乔姐,我来投案了。”
乔伊抬头,笑了笑:“来申请入队的?”
“必须的。”刘小利坐得端端正正,“你们五个干得热火朝天,我这边做题都做不下去。”“听说你是队长,我决定走正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