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圣所”内部,那永恒流淌的乳白色秩序辉光,在经历了“吞噬者”试探性攻击的冲击后,似乎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阴霾。虽然能量场本身迅速恢复了宏观上的稳定,如同深邃的海洋吞没了投下的石子,但那一瞬间的剧烈震荡以及壁垒上短暂残留的猩红色污染痕迹,如同灼热的烙铁,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幸存者的意识深处。和平的幻象彻底破碎,冰冷的战争现实,以超越物理距离的方式,悍然降临在这片被视为最后避难所的秩序净土。
短暂的死寂之后,“裁决号”舰桥以及整个幸存者社群瞬间被激活,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刺耳但并不尖锐的警报声以最低能耗模式回荡在通道间,那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本就敏感的能量环境。所有非必要的能量消耗被立刻切断,优先保障防御性监测系统、内部通讯以及意志共鸣阵列的运转。
伊芙琳站在舰桥主屏幕前,身形挺拔如松,唯有紧抿的唇线和眼眸深处跳动的冷焰,昭示着她内心并不平静。屏幕上正以最大化模式展示着经过强化处理的图像——圣所壁垒那被攻击点的放大画面。猩红色的能量残留如同恶性的苔藓,依附在无形的法则壁垒上,虽然正在被圣所自身的秩序力量缓慢地排斥、净化,但其存在本身,就散发着令人极度不适的“无序”与“掠夺”气息。各种传感器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分析着攻击能量的性质、强度衰减速率以及对圣所整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攻击能量性质确认,高度熵增倾向,带有强烈的信息瓦解与能量掠夺特性,其法则构成与圣所的秩序基底存在根本性冲突。”艾妲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频道传来,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属于学者的冷静,“攻击强度评估……远超我方任何现存武器的极限能量级。但相对于圣所整体的能量规模,此次攻击更接近于一次‘探针’,意在测试壁垒的强度与反应模式。”
“也就是说,这只是开始。”伊芙琳的陈述句不带疑问。
“毫无疑问。”雷恩接话,他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一侧,背景是忙碌的技术中心,“对方在收集数据。下一次攻击,只会更精准,更猛烈。我们无法预估圣所壁垒的绝对承受极限,但可以肯定,持续的冲击必然会对内部的稳定环境造成干扰,甚至可能……打开缺口。”
“深潜者”小队成员在接受了紧急医疗检查后,也被第一时间请到了虚拟会议室。他们的脸色依旧苍白,精神层面的消耗巨大,但带回的情报价值无可估量。
叶语者详细描述了那个位于圣所之外、由暗沉金属与幽暗晶体构成的庞大构造体——“吞噬者”的视觉印象,以及其散发出的那种冰冷、贪婪、控制欲极强的能量场。他特别强调了感知到的内部那无数混乱痛苦的意识碎片,以及那个偶然捕获的、充满恐惧的意念信息——“吞噬者”这个名字。
“那不是单一的文明造物,”维克多补充道,他的空间感知天赋让他对目标的形态和能量结构有更清晰的把握,“更像是一个……意识的聚合体,一个由无数被奴役、被融合的个体组成的混合存在。其攻击方式,似乎也基于这种‘掠夺’与‘融合’的本质。”
“它们的目标是什么?”伊芙琳直指核心。
静心,那位年轻的青蕨心语者,怯生生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渴求……我感受到了对圣所能量的极度渴求。仿佛……这片秩序之海,对它们而言是无比美味的食粮,或者是……解除某种痛苦的必要之物。”
“基石”,那位联盟灵能研究员,则从技术角度分析:“它们的探测信号和攻击模式,都显示出极高的技术层级,但其内核法则与我们认知的秩序、生命、创造截然相反。它们是‘反秩序’的化身,或者至少,是行走在一条以掠夺和吞噬为生的道路上。圣所的存在,对它们而言,既是巨大的诱惑,也可能是一种……威胁。”
信息拼图逐渐完整,但勾勒出的图景却令人窒息。一个强大的、敌意明确的、以吞噬秩序为生的恐怖存在,正虎视眈眈地徘徊在圣所之外,并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入侵尝试。
生存委员会紧急会议在凝重的气氛中召开。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几条清晰而残酷的抉择之路。
第一条路:固守。依靠圣所壁垒的天然防护,继续深化意志共鸣技术,加速内部发展,提升生存能力,期待壁垒足够坚固,或者“吞噬者”久攻不下后自行退去。
支持者论点(主要由部分谨慎的科学家和后勤官员提出):圣所壁垒的强度未知,但能承受第一次攻击而未明显受损,证明其极为坚固。贸然采取不成熟的对抗手段,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提前引发毁灭性打击。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仍是生存,内部发展刚刚步入正轨,不应轻易冒险。
反对者论点(以伊芙琳、雷恩、卡兰为代表):被动挨打等于坐以待毙。“吞噬者”显然在学习和适应,下一次攻击必然更强。圣所壁垒并非无敌,持续攻击下迟早会出现问题。而且,将命运完全寄托于外部壁垒的坚固,是战略上的短视。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第二条路:沟通谈判。尝试与“吞噬者”建立联系,尽管其表现出强烈敌意,但万一存在误解,或者其内部存在可沟通的理性个体呢?
支持者论点(少数抱有理想主义的成员):宇宙万物皆有其理。如此强大的存在,或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那个被捕获的“吞噬者”意念碎片显示其内部存在痛苦意识,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共同点,避免无谓的冲突。
反对者论点(绝大多数成员):对方的能量性质和行为模式已经充分表明了其掠夺本质。试图与掠食者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深潜者感知到的集体思维充满混乱与痛苦,缺乏清晰的理性沟通基础。主动接触很可能暴露我们更多的虚实,甚至被对方的精神污染所侵蚀。风险极高,收益渺茫。
第三条路:寻找反击逃离方法。在圣所内部,寻找可能存在的、能够对外部威胁进行反击的机制,或者探寻离开圣所、摆脱“吞噬者”封锁的途径。
支持者论点(伊芙琳、雷恩、技术团队、军事人员):这是掌握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圣所作为如此神奇的所在,不可能仅仅是一个被动防御的堡垒。其内部必然蕴含着更深层的秘密,或许就存在着某种防御机制,或者连通外界的“后门”。意志共鸣技术既然能引导能量,理论上就存在转向防御甚至攻击的可能性。
反对者论点(部分成员担忧):我们对圣所的认知依旧肤浅,盲目探索深层秘密或尝试武器化未知技术,风险巨大,可能触怒圣所本身的法则,导致内部灾难。寻找离开的方法同样困难,我们当初是意外进入,对出口一无所知。
会议争论激烈,但形势逼人。就在会议进行中,警戒小组再次传来紧急报告:
“司令官!外部波动频率急剧增加!‘吞噬者’正在对壁垒进行多点、低强度的持续性扫描和能量渗透尝试!它在寻找壁垒的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