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隆伸手示意,“诸位且随我来!”
在汤隆的引领下,众人便来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作坊。
在作坊门口,两名甲士目不斜视,他们验过汤隆身上的军牌之后才一一放行。
进入其中,只见一副完整的甲胄正挂在木架上。
与太平军身穿的宋军甲胄相比,胸甲和臂甲变化不大,唯独头盔以及肩甲所在的位置刘备有变化。
宋军头盔有四种样式,第一种:凤翅盔,该盔由盔缨、盔体、盔脊、抹额、凤翅、顿项六大部分构成;第二种:笠形盔,这种样式的盔于宋朝首次出现,形似倒扣海碗;第三种:莲沿笠形盔,边沿翘起形同莲花瓣;第四种:无名盔型,款式类似唐时步兵甲所配之兜鍪,护颊两侧没有凤翅形装饰。上层是一块铁板,中间留有缝隙用以透气,在下方还有一块铁甲,可以确保头部的保护功能。
这时,侯健忍不住说到:“方公且看,这肩甲的改动很是方便,而且在里头加了垫层,如此一来,将士们无需穿两层,直接穿这一身甲胄即可!”
有宋一朝,为了以步克骑,匠工营一直在甲胄上面下功夫,《宋史》有载:“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
兵种不同,盔甲重量也不同。宋军枪手因为在军阵中多采用坐姿或者半蹲姿势,盔甲最重,弓弩手则需要轻一些,因为甲太重不容易开弓上弩:“王琪进三色甲”……“
也就是说,长枪兵的甲胄在六十斤上下,而弓手的甲胄在五十斤左右,至于弩手,甲胄最轻,在四十斤上下。
饶是如此,四十斤的重量对于军卒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眼下若能减轻甲胄的重量,确实可以极大地提升军卒的战力。
这时,汤隆又道:“锁子甲费时费力又费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花费,用水力锻锤可以造出数倍的甲胄出来!”
方腊感概不已,“不错,很不错,你们通力合作,竟能造出如此甲胄,也不枉一番心血,接下来便让军卒试穿一番,若是反应良好,那便以此为模版,批量生产!”
“得令!”
而后,方腊拒绝了汤隆欲行款待的打算,“伱们且忙自己的,我还要去四处转转!”
“遵命!”
好不容易出城一趟,方腊自然要多看几个地方。
没多久,一行人便离开了水利作坊,他们沿着水源逆流而上,很快便来了一处集市、村落。
这里没有城墙,隔着老远,便看到人声鼎沸的模样。
只不过,与城内错落有致的建筑不同,这里到处都是的营寨,不像民居,倒像是行军打仗所用。
行到近处,众人才看到另外一幅热闹的景象。
杂耍卖艺的、摆摊叫卖的、茶铺酒水铺……
城里有的商品,这里应有尽有。
在此,方腊甚至还看得几个官差模样的人在此巡视。
农耕时代,百姓依城而居,因为坚固的城墙可以带给他们绝佳的防御,用以杜绝暴力的威胁。
像眼前这帮景象的聚落,几乎绝无仅有。
不过,方腊只是看了片刻便明白过来:“如果我猜得没错,几个月之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田地,可由于匠工营搬过来运用水力的缘故,人流量大了,商机也就随之而来,这些商贩、百姓依据匠工营而存活。”
要知道,匠工营搬迁到此处的匠工算上护卫差不多在一千人开外。
一千人的衣食住行足以满足一座集市成立的条件,再加上百姓们在此贩卖一些农作物,兴起集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梁红玉侧耳聆听,嘴里道:“有宋一朝,城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依靠手艺吃饭,而城外的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方公,你说咱们以后会不会以为没人种田而缺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