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初步推断
“第二,安排警力布控。”陆衍转向赵雷,“美术馆周边加派巡逻,尤其是《月下狐》展区,24小时值守,除了我们的人,不许任何人靠近展柜五米内。闭馆后派技术组的人定时检查画框和展柜,记录能量波动和温度变化,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
“明白!”赵雷拿出对讲机,开始部署:“小李,带两个人去美术馆周边巡逻,重点盯《月下狐》展区的窗户;老郑,安排技术组的人,每两小时去展区测一次能量波动,记录数据……”
会议结束时,窗外的霞光已经褪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陆衍收拾好桌上的报告和笔记本,对众人说:“这段时间辛苦大家,案子虽然离奇,但线索总在慢慢浮现,再坚持一下。”
走出会议室,陆衍没直接回家,而是开车去了市立美术馆。他想再看看《月下狐》——不是带着勘察的目的,而是想在闭馆后的安静里,感受一下这幅画到底藏着什么。
美术馆已经闭馆,门口的警戒线还没撤,值守的警员看到陆衍的车,立即放行。走进馆内,只有应急灯亮着,暖黄色的光线在走廊里拉出长长的影子,脚步声回荡在空旷的大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三楼展区的灯被陆衍打开,暖光重新笼罩《月下狐》。展柜里的古画在灯光下依旧静谧,白狐的身影在月色里栩栩如生,只是在暗下来的环境里,那双琥珀色的狐眼似乎更显幽深,像两口藏着秘密的深井。
陆衍走到展柜前,隔着玻璃站定。他没开勘察灯,也没拿仪器,只是静静地看着画——看狐毛的纹理,看月光的流动,看狐眼的反光。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感到一丝细微的凉意,不是空调的冷风,而是从画的方向传来的,像深秋的夜晚,指尖触到冰凉的青石。
他下意识地靠近玻璃,鼻尖几乎贴着展柜,试图找到凉意的来源。画框、画作、玻璃……一切都和白天一样,没有任何异常。可那股阴冷感却没消失,反而像是顺着玻璃渗过来,轻轻贴在他的指尖上,转瞬即逝。
“到底是什么……”陆衍低声自语,手指在玻璃上轻轻划过,划过狐眼的位置时,那股凉意又出现了一瞬,快得像错觉。
他退后几步,环顾空荡荡的展区——三个白色的粉笔轮廓还在地上,提醒着这里发生过的命案。陆衍心里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或许这股阴冷感,就是画框能量波动的某种表现,只是现在的设备还无法捕捉到它的形态,只能靠感官隐约察觉。
看了大概半小时,除了那股莫名的阴冷,陆衍没发现任何其他异常。他看了眼手表,已经晚上八点,文物部门的档案还需要两天,实验室的检测也得等结果。他最后看了一眼《月下狐》,画中的白狐依旧静立在月下,仿佛在目送他离开。
“等我找到真相。”陆衍在心里默念,转身关掉展区的灯,沿着走廊慢慢离开。应急灯的光在他身后拉长,渐渐覆盖住展柜的影子,整个美术馆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那幅千年古画,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着秘密被揭开的时刻。
走出美术馆时,夜空已经缀满了星星。陆衍坐进车里,发动引擎,车载收音机里传来轻柔的音乐,却驱不散他心里的沉重。他知道,这两天会是关键——文物档案里可能藏着画的过往,实验室或许能找到黑色絮状物的更多线索,而他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同时守好美术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车驶上主干道,陆衍瞥了一眼后视镜里的美术馆,那栋白色的建筑在夜色里像一座沉默的城堡。他握紧方向盘,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幅《月下狐》背后的秘密,可能比他想象的更古老、更离奇,而他们现在找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回到警局时,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小林正在整理从文物局传来的零星信息——都是关于《月下狐》在建国后的几次展览记录,没什么有用的内容。陆衍接过信息,翻了翻,对小林说:“有新消息第一时间叫醒我,不用等天亮。”
“好的,陆顾问。”小林点头。
陆衍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后却没立刻休息。他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假设:《月下狐》中存在未知光敏物质,在特定光照(直射狐眼)下释放能量,通过眼睛进入人体,导致瞳孔残留黑色絮状物、极端恐惧、心跳骤停。需验证:1。文物档案中是否有类似记录;2。实验室能否检测出光敏物质;3。画框能量波动与光敏物质的关联。”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张敏看画时的皱眉、李强的惊讶、王娟的快速记录,还有那股从画里传来的阴冷感。这些碎片像拼图一样在他脑海里旋转,只差最后一块,就能看到完整的图案。
他知道,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文物档案,等待实验室结果,等待那最后一块拼图出现。而在此之前,他必须守好这座城市,守好那幅藏着秘密的古画,不让更多人受到伤害。
夜色渐深,警局里只剩下键盘敲击的零星声响和远处传来的警笛声。陆衍睁开眼,看向窗外的夜空,星星很亮,像是在为他照亮寻找真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