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林帆召集了深城分公司所有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开了一场座谈会。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宣讲战略,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
听他们汇报业务进展,听他们抱怨遇到的困难,也听他们描绘对未来的憧憬。
他像一块海绵,迅速吸收着关于这座城市、这个市场、这群人的所有信息。
座谈会结束后,林帆只留下了张康等几位核心高层,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继续交流。
氛围比刚才轻松了许多,话题也更加深入和尖锐。
就在讨论进入尾声时,张康似乎想起了什么,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双手递给林帆:“林总,还有件事。这是我们本地团队最近接触到的一家初创公司,做的是企业级协同办公软件,非常有想法,技术底层也很扎实。我觉得他们的产品和我们的生态有很强的互补性,潜力巨大,您要不要看一看?”
在张康看来,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敏锐商业嗅觉的好机会。
过去,林帆对于这种有潜力的好苗子,向来是雷厉风行,甚至会亲自下场去和创始人聊。
林帆接过了那份不算厚的资料,却没有立刻翻开。
他的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敲击了两下,抬眼看向张康,语气依旧平淡:“产品部门评估过了吗?技术部门对他们的架构出具详细的分析报告了吗?”
张康的表情僵了一下,有些尴尬地回答:“呃……还没来得及走完流程。我觉得这个项目机会难得,怕被别的巨头抢先,所以想先让您过目。”
这的确是实情,也是他的一点私心。
如果林总能直接拍板,无疑会极大地提高效率,也能彰显他张康的功劳。
“那就先按流程走。”林帆将那份资料轻轻放回桌上,推到张康面前,“让产品部和技术部组织专项小组,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和评估,出具详细的报告,然后再拿到我这里来。”
看到张康脸上掩饰不住的错愕和失落,林帆的语气缓和了些许,解释道:“阿康,我明白你的想法,你是对的,速度很重要。但星辰发展到今天这个体量,靠的不能再是我一个人的眼光和拍脑袋决策。我个人的判断可能会有偏颇,但一个成熟、严谨的体系不会。我们建立流程,不是为了束缚手脚,而是为了在高速奔跑的时候,不至于摔倒在同一个坑里。”
张康怔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得过分的董事长,忽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距离感。
林帆的话无懈可击,充满了企业家的理性和智慧,但他总觉得,这和今天上午那个因为“家的味道”而不计成本拍板自建食堂的林帆,判若两人。
如果是半年前,林帆一定会兴奋地当场翻阅这份资料,甚至可能连夜约见创始人。
但现在,他却选择相信体系,而不是他自己的直觉。
这种转变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康收起资料,心中百味杂陈。
他隐约感觉到,老板这次来深城,不仅仅是为了考察一座新大楼,更像是在进行某种更深层次的布局与思考。
而这种思考,似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
偌大的办公室里只剩下林帆一人。
他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站在落地窗前,任由城市的万家灯火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
深城的夜景璀璨夺目,充满了未来的希望,但他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片繁华,望向了遥远的、某个特定的方向。
良久,他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划过,最终停留在了一个熟悉的联系人上。
那个名字,似乎比窗外任何一栋摩天大楼都更有分量。
他的拇指在拨出键上悬停了许久,一种在商场上从未有过的迟疑,悄然浮上心头。
夜色如墨,将白日里那片工地的喧嚣与尘土尽数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