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俩对着图纸算了一整夜,烛火换了好几根。苏禾带着女官们连夜赶制《北地建棚补要》,我们提出了三寸留隙法预留伸缩空间,还设计了交叉锚桩术加固地基。
天快亮的时候,我看着厚厚的图纸和一把新做的测量尺,心里五味杂陈。这把尺子是我特意设计的,上面刻了温度刻度,希望能帮到他们。
信使来接东西时,我郑重地把所有资料交给他:一定要亲手交给尉迟申。
看着他绝尘而去,我心里默默祈祷:尉迟申啊尉迟申,你可一定要撑住!
接下来的十几天更难熬。朝堂上的压力山大,每天上朝都像上刑场。冯去疾那些人说话越来越难听,要不是始皇帝力挺,我早就被罢官了。
有一天晚上,我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苏禾轻轻拍着我的背:主上,要不。。。就算了吧?
我擦干眼泪,摇摇头:不行,那么多兄弟在冰天雪地里拼命,我怎么能先放弃?
二月二十,第二批快报终于来了。那天我正在朝堂上被几个大臣围攻,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一个信使满脸疲惫却带着兴奋的表情冲进来:陛下!九原捷报!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
信使说,尉迟申按照新方法,只用了两天就重建了暖棚。这一次,棚架稳如泰山,第三天棚内温度稳定在十二度,他们已经播下了麦种!
但是!当晚就来了暴风雪!狂风像鬼哭狼嚎,士兵们用身体组成人墙护住暖棚,有人冻得失去知觉,缓过来又冲上去。
信里还提到田稷儿,那个曾经在稻田里跟我吵架的老农,现在居然成了暖棚最忠实的守护者。看到戍卒累晕过去,他跪在地上朝着暖棚磕了三个响头,老泪纵横:我砸的是稻苗,他们护的,是命根啊!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所有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
三月初一,第三封信到了。这次不光有信,还有个用油布包着的木盒。始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打开——里面是一幅画!
画上是暖棚一角,昏黄的灯光下,湿润的泥土里冒出了点点绿芽,像针一样纤细,却带着倔强的生命力。画的角落放着半块干粮,旁边一行小字:非神术,唯守规矩耳。
整个甘泉宫死一般寂静。冯去疾的脸涨成了猪肝色,那些嘲笑过我的大臣们都低下了头。
始皇帝拿起画,走到冯去疾面前,把画扔在他脚下:看看!你们整天说妇人妄图改变天时,可现在,一个戍卒在风雪里,用规矩,把给种出来了!
三月初三,诏令颁行天下:农匠塾扩招三百人,分设北地班岭南班西域预科。我主讲第一课。
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年轻的面孔,我缓缓开口:今天第一课,不讲农事,讲土性。江南的竹子不能用在北方沙漠,但规矩可以变通;胡杨虽然粗壮,也能做成栋梁。治理农业就像治理国家,不能死守古法,要懂得变通。
下课后,公输离兴奋地给我看他的新设计:折叠式便携暖棚,所有部件都能拆卸,两个人就能背着走,随时随地搭起来。
我摸着图纸上精巧的结构,忍不住笑了。九原那座塌掉的棚子,现在以另一种方式,在千里之外长成一个又一个再也不会倒下的春天。
更让我惊喜的是,各地农官的态度也悄悄变了。以前那些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询问技术细节的信件。甚至连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几个郡守,也派人来要暖棚的建造图纸。
有一天,苏禾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主上,您知道吗?现在民间都在传,说您是春神下凡
我哭笑不得:什么春神不春神的,我就是个种地的。
不过说真的,看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这种感觉,比在现代发表顶级论文还要让人开心!
咸阳的春天终于来了,柳絮飞扬,微风和煦。我以为这个春天不会再有什么坏消息了,直到三月初八,一骑快马再次打破宁静——
九原的第二座暖棚,在建成当天,出事了。
我的老天爷啊,这春天怎么这么难伺候!我气得直跺脚,赶紧往宫里跑。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简直比我做实验时仪器接连坏掉还要命!
跑到半路,我突然想起尉迟信上说过,第二座暖棚建在更北的地方,那里连胡杨木都难找。该不会是材料又出问题了吧?还是遇到了什么新的技术难题?
想到这里,我的脚步更快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次我一定要亲自去九原看看。毕竟,春天可不能只在咸阳绽放,它应该属于整个大秦的每一个角落!
(本章完)
喜欢暴君读心:我靠剧透拿捏他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暴君读心:我靠剧透拿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