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暴君靠打脸追我 > 第76章 我居然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红薯娘娘(第1页)

第76章 我居然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红薯娘娘(第1页)

夜深人静,我一个人坐在灯下,望着跳动的烛火发呆。这秦朝的夜晚也太安静了吧,连个刷短视频的声音都没有,真是无聊透顶!

我铺开一张粗糙的草纸,这纸质量真差,摸上去跟砂纸似的。提起笔想了半天,墨汁都快要滴下来了,终于写下:

流言虽然平息了,但余火还在烧。想要彻底扑灭,光靠武力是行不通的。

笔尖在纸上顿了顿,我托着腮帮子叹了口气。唉,这些古人怎么就这么难沟通呢?明明红薯这么好吃的东西,非要说是,真是气死我了!

说起来,老百姓怕的不是红薯本身,是那些他们搞不明白的事情啊!就像我们实验室新来的学弟,刚来时连离心机都不敢碰,生怕被转飞了。其实啊,都是因为不了解!

要打破这个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亲手做到。对!就像我们实验室开放日那样,让大家都来亲手做实验,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诶?我为什么不编一本图画书呢?

不用那些难懂的文言文,不说一句空话假话。就画最真实的场景:穿着粗布裙的大娘扛着锄头下田,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画小娃娃蹲在灶台前啃热红薯的样子,吃得满脸都是;配上几句顺口的童谣,让不识字的人也能记住,还能传唱出去。

主角嘛,就叫阿耕婆好了……听起来亲切,就像邻居家的老奶奶。

我越想越兴奋,手里的笔都快握不住了。要是孩子们都争相传唱这些童谣,岂不是比一千道政令还有用?想想看,满大街的小孩都在唱红薯好,那些大人还能不信?

书名我也想好了:《薯谱图说》。简单易懂,一看就知道是讲种红薯的!

烛火轻轻晃动,像在为我加油鼓劲。我赶紧在纸上写下刚想好的童谣:黑土埋胖娃,春种秋挖它;蒸煮烤皆可,一家吃饱啦!

墨迹还没干,油灯的光在字迹上跳动,像一簇即将燃烧的小火苗。我仿佛已经看见这小火苗变成燎原之势,把所有的愚昧和偏见都烧个精光!

我轻轻念了一遍,声音虽然因为熬夜有点哑,却觉得心里暖暖的。闭上眼睛,仿佛已经听见田埂上孩子们清脆的背诵声,闻到蒸红薯的香味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啊,那该是多美好的画面啊!

手指抚过纸面,粗糙的草纸磨着指尖,却让我心里特别柔软。这张薄薄的纸,说不定能承载成千上万人的活命希望呢!这可比在实验室发SCI论文有意义多了!

第一批五百册很快就印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本翻看,纸张有点发黄,墨迹有点晕开,翻起来响,就像秋风吹过红薯叶子,带着干燥微涩的触感。油墨味钻进鼻子,混着旧纸张和木刻版残留的松脂气息,这味道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刚印出来的教科书。

我捧起一叠书,感觉沉甸甸的,好像托起了无数双从未见过的手。这些手,可能是老农粗糙的手,可能是妇人布满老茧的手,也可能是孩子稚嫩的手。。。。。。

我把书全都交给季婴,小声嘱咐:去集市上摆个摊,就叫猜图赢薯种。找些孩子来,只要他们能看着图说出意思,就奖励一块上好的薯种。

季婴眼睛一亮,拍手笑道:大人这招真高明!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做诱饵,不怕大人们不上钩!孩子们要是回家嚷嚷着要种红薯,那些大人还能不依?

三天后,西市热闹得像开了锅。我换上旧布衣,把头发随便一挽,悄悄混在人群里。这种感觉真刺激,就像我们做田野调查时伪装成普通游客一样!

忽然,一阵清脆的童声钻进耳朵:薯不伤人,肥田养命!

我赶紧转头一看,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围坐在石阶上,手里挥舞着半卷《薯谱图说》,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答。那认真的小模样,简直跟我们实验室里讨论课题的研究生有一拼!

一根藤,万万代,子孙再也不受饿!

那声音像铃铛一样清脆,在街巷间回荡,撞在青砖墙上又弹回来,夹杂着远处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小贩叫卖的尾音。这场景,比什么广告都管用!

风吹来蒸红薯的甜香,暖暖的、湿湿的,裹着柴火烟气和脚下踩碎的落叶腐烂的味道,竟然让我鼻子一酸。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聪明的小孩蹲在墙根,学着教书先生的样子,手指点着图画认真讲解:你看,阿耕婆把草料盖在田上,土地也要休息休息呢!旁边的大人们听得直点头。

旁边几个老农原本抱着胳膊冷笑,一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表情。这时候也忍不住凑近,眯着眼睛盯着那页轮作养地,粗糙的手掌摩挲着书角,像是在触摸久旱后湿润的泥土——那触感微微发凉,带着生命的湿度。我看到他们的眼神从怀疑慢慢变成了信服。

忽然看见一个胡子头发都白了的老爷爷,颤巍巍地指着书页,对怀里的小孙子低声说:娃啊,你看,这就是赤壤君教咱们活命的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脚步一顿。

赤壤君?

心里猛地一震。

想起前几天季婴带回来的闲话:有人管您叫红土先生,还有人说您是从南方带来神种的地脉使者那时候我还一笑置之,觉得这些外号真搞笑。没想到这个名字像野草一样在民间悄悄生根,被老百姓用敬意和期盼浇灌成了。

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慢慢升腾,温暖了胸口的每一寸冰凉。这种感觉,比拿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要激动!

我曾经以为改变世界需要雷霆万钧的力量,现在才知道,当知识找到了自己的传播方式,它就能走出一条谁也挡不住的路。这比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还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把《薯谱图说》的初稿送到司农寺,请杜衡审阅。说真的,让他审阅我还真有点忐忑,就像当年把论文初稿交给导师一样紧张。

他曾经是反对红薯最激烈的人,现在却是我推行新法最得力的助手。这种转变,简直比化学反应还神奇!

他一页一页翻得很慢,手指划过粗糙的纸面,发出细微的声,像蚕在吃桑叶。那认真的样子,让我都不敢大声喘气。

翻到轮作养地这一节,他突然停住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