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沪上那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张科长找过你了?
罗云净点头:前几日约我在醉仙楼吃饭,意在施压。
果然如此。陈兆谦冷笑,他们越是着急,越说明这计划有问题。你继续按程序走,该论证就论证,该审核就审核。记住,你现在站在理上。
云净明白。
待罗云净离开后,陈兆谦走到窗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风起了,这场围绕无线电厂计划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他与罗云净都不知道,数日后,委员长的批示会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金陵官场激起层层涟漪。
切忌好大喜功五个字,被陈兆谦一系的人有意无意地传扬开来,成了挂在沪上派系脸上的一记无形耳光。高思远在总办公厅的会议上,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反击来得迅疾而刁钻。
三天后的《金陵新报》上,刊登了一篇署名的评论文章,题为《慎防技术官僚误国》。文章不点名地批评某些留洋归来的年轻官员,以技术之名行掣肘之实,以程序之规阻建设大业,字里行间将罗云净描绘成一个不懂国情、只知死抠条文的书呆子。
几乎同时,资委会内部开始流传一些小道消息:罗云净在审核科权力过大,与商界过从甚密。
他们这是要毁掉云净的前程,进而打击主任的威信啊。胡为缮从沪上打来电话,语气忧心忡忡,这边压力很大,有人已经在质疑,我们资委会是否已经效率低下到需要一个科长来决定重大项目的生死。
陈兆谦放下电话,眼神冰冷。他唤来心腹,低声嘱咐了几句。
第二天,几位在学术界颇有清望的专家相继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论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中科学论证技术理性的重要性。同时,资委会监察室披露了去年某个仓促上马、最终烂尾的军工项目细节,虽未明说,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在敲山震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罗云净身处风暴中心,却表现得异常沉稳。他每日准时上下值,审核文件一丝不苟,对周遭的流言蜚语充耳不闻,只是行动更加谨慎。
联合专家评审组的名单终于公布,囊括了国内机电、材料、无线电领域的顶尖学者,其中不乏几位公认的、不依附任何派系的硬骨头。论证会定在中央饭店会议厅。
开会那天,会场气氛凝重。沪上派系的张科长、兴华公司的刘经理等人早早到场,与几位相熟的专家寒暄。罗云净作为技术审核科代表,安静地坐在资委会一侧,面前放着厚厚的资料。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核心元件的自主生产能力上。
一位受沪上方面邀请的专家慷慨陈词:……凡事不能等靠要!当年左文襄公办船政,也是在一片空白中筚路蓝缕。若无当年之魄力,何来今日之海军?我辈当效法先贤,勇闯新路!
另一位资深材料学家立刻反驳:治学与办事,首重实事求是。左公当年引进的是成熟工匠与图纸。而如今,高性能石英晶体、优质云母的提纯工艺,欧美对我严密封锁。岂是空喊口号就能变出来的?
刘经理插话:我们可以进口原料!
罗云净适时开口,语气平和却清晰:根据海关数据,去年我国进口的同类原料,三分之二用于民用无线电装配。若按计划书规模,所需原料将占全年进口额度的一半以上,且多为敏感物资,极易引发国际交涉和进一步禁运。此风险,计划书并未评估。
他接着转向那位首先发言的专家:先生提及左文襄公,晚辈敬佩。然左公当年而非,其雇洋匠、购洋器之策,正是为了获取成熟技术。而本项目计划书中,对核心工艺的获取途径,语焉不详。此非效法先贤,而是无米之炊。
张科长的脸色变得难看。罗云净这番话,既点破了原料困境,又巧妙地化解了对方借古喻今的攻势。
陈兆谦虽然没有亲临论证会,但会场内的一言一行都实时传到他耳中。
听到罗云净有理有据的反驳,他微微颔首,对身边的秘书说:云净这番剖析,既见专业功底,又显应变之才。告诉我们在报社的人,将今日论证会的焦点,特别是原料依赖进口的风险透露出去。要让各方明白,资委会的审慎,正是对国家负责。
他不仅要打赢这一仗,还要赢得漂亮,赢得让委员长和各方势力都看到,他陈兆谦主持的资委会,是真正为国负责、做事严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