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空镜cnu > 第82章 暗局试剑锋(第1页)

第82章 暗局试剑锋(第1页)

金陵城的秋雨,连绵不绝,带着浸入骨髓的寒意。雨水敲打着“仁济粮行”后堂的窗棂,也冲刷着这座城市白日里的喧嚣与算计,只在夜里留下一片湿漉漉的寂静。

肖玉卿独坐灯下,指尖夹着的香烟已积了长长一截灰烬。他面前摊开的,并非粮行账册,而是一张凭记忆勾勒的金陵城简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细致地标记出敌特电台大致活动区域、新型测向车的可能布防点,以及罗云净提供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分区停电排查排班表”。

煤油灯的光晕将他沉稳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墙壁上,纹丝不动,唯有眼底深处,有冷冽的光芒在流转。

罗云净带来的情报,以及两人商定的反制策略,无疑是一步妙棋。但这步棋,必须走得毫无痕迹,且要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他首先考虑的,是罗云净的安全。党务调查科的派去的人并非庸才,那份“分区静默,重点诱捕”的方案固然精妙,但若推行过于顺利,反而可能引起对方对方案提供者——罗云净的怀疑。他需要为这份方案的“成功”或“受挫”,都准备好合乎逻辑的解释。

其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张排班表。这不仅仅是几个安全的通讯窗口,更是一个调动敌人、消耗敌人、误导敌人的战略契机。

沉思良久,他掐灭了烟蒂,动作轻缓却坚决。他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纸,用密写药水开始书写指令,笔尖沙沙,与窗外的雨声混成一片。

指令一:“启动‘回声’计划。目标:配合‘排班表’,在非静默区,于测向车重点监控时段,启用二号、四号废弃电台,发射经过设计的、含有部分真实但已过时或次要信息的电文。发射时间要短,信号要弱,营造出‘我方电台在强大压力下谨慎试探’的假象。务必让敌人的机器捕捉到信号,让他们‘有所收获’。”

——此为“饵”,既要让鱼儿看到,又不能让它轻易咬钩,目的是巩固罗云净献策的正确性,并消耗敌监听力量。

指令二:“通知‘家里’及所有活跃联络站,严格遵循‘排班表’划定的安全窗口进行紧急通讯。同时,启动‘灯下黑’转移方案,核心联络站暂停使用,将核心人员设备向敌人排查计划外的复杂区域分散。”

——此为“实”,利用敌人注意力被固定的空档,完成真正的战略转移和关键情报传递。

指令三:“令‘磐石’和‘铁钉’留意内部,对此排查方案可能出现的异议或质疑。若有,可适时提供‘佐证’支持该方案的合理性。若方案推行中意外受挫,则引导研判为‘敌特狡猾或‘技术故障’,绝不可回溯质疑方案本身。”

——此为“盾”,由曹彦达和潜伏在调查统计局的‘铁钉’提供内部策应,确保罗云净无虞。

写完指令,他仔细吹干,将其折成一个小小的方块,放入一个特制的、看似是普通中药材“茯苓”的蜡丸中。他轻轻敲了敲墙壁,老李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出现。

“最快速度,分三条线送出去。”肖玉卿将蜡丸递过,声音低沉。

老李重重点头,接过蜡丸,身影再次融入屋外的雨幕黑暗之中。

完成通讯部署,肖玉卿的思绪转向罗云净在资委会的处境。他深知罗云净与陈兆谦力主的西南基础工业建设,触及了沪上派系和军政部某些人物的利益。这大好河山竟掌握在一群蠹虫手里,他冷冷地嘲讽,胸中不由怒火翻腾,但迅速控制住——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想到那些反对者,大敌当前,却只顾眼前“剿匪”功利、不惜削弱长远国防根基的派系。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不乏见风使舵、牟取私利之辈。

一个更为隐秘、也更为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借力打力,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来促成有利于我的局面。

他再次提笔,这一次,书写得更加缓慢、谨慎。这是一份提供给“家里”的战略分析及行动建议,并非具体的指令。

他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资委会内部围绕预算案的派系分歧,指出了以陈兆谦、罗云净为代表的“战略派”与沪上及军政部分势力代表的“功利派”之间的尖锐矛盾。然后,他提出了一个建议:

“……可否由‘家里’协调外围力量,适当‘泄露’或制造舆论,暗示‘功利派’中某些关键人物与日本商社存在不明往来,或其主张削减西南重工业预算,实为迎合日方削弱我战争潜力的战略意图?此计虽险,但若能成功引发高层猜忌或舆论压力,或可有力声援陈、罗,改变预算案走向。具体方式,请‘家里’权衡定夺。”

他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但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

窗外交加的风雨声,恰似当时局势的写照。肖玉卿感到一丝疲惫,但精神清明。

雨渐渐停了,远处的天边隐隐泛着鱼肚白,他整理了一下长衫,脸上恢复一贯的温文平静,仿佛那个在黑暗中运筹帷幄的“惊蛰”从未存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轻轻推开后门,一股雨后清冷的空气涌入。他深吸一口,迈步走入即将破晓的晨曦之中,身影很快消失在金陵城早起谋生的人流里,无迹可寻。

金陵的秋意愈发浓重,紫金山的枫叶红得如同浸染了鲜血。资源委员会大楼内,气氛却比窗外的秋风更加肃杀。

预算草案的争论已经从会议室蔓延到了整个金陵官场。陈兆谦力主加强西南基础工业建设的立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沪上派系和军政部的一些实权人物联合起来,发起了凌厉的反扑。

几日之后,一场针对罗云净和陈兆谦的舆论风暴果然袭来。

这天清晨,罗云净刚走进办公室,秘书就神色紧张地送来了当天的《金陵新报》。在第二版的显眼位置,刊登着一篇署名“旁观者”的评论文章,标题赫然是《警惕实业救国名义下的资敌行为》。

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直指“某些留洋归来的技术官僚”,称他们“借西南建设之名,行资敌之实”,将宝贵的国防资源投向“共匪可能流窜的区域”,质疑其动机不纯。

“罗顾问,这。。。。。。”秘书欲言又止。

罗云净心里嗤笑,又是这招,面色平静地放下报纸:“无稽之谈,不必理会。”

然而,这股阴风并非孤例。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论调在几家影响力较小的报纸上接连出现,虽未形成舆论风暴,却足以在官场中制造猜疑的气氛。更让罗云净警惕的是,他察觉到技术审核科近期收到的几份重要文件,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不应有的迟滞,显然有人在暗中作梗。

这天下午,他正准备去向陈兆谦汇报工作,却接到胡为缮从沪上打来的电话。

胡为缮在电话中压低声音,“云净老弟,最近风声不太对,你要格外小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