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十点,就在#全网为孙大爷请愿#的话题热度达到顶峰,无数网友在正诚律所官微下狂欢庆祝“正义的胜利”时,罗大翔的围脖,更新了一篇长文。
文章标题,锋利如刀。
《圣徒与屠夫:论“好人滤镜”下的完美犯罪》
文章一出,顷客间就被无数粉丝和媒体转发。
在这篇文章里,罗大翔没有提孙德发的案子一个字,更没有为陆诚站队。
他完全是从一个顶级学者的角度,用最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种特殊的犯罪人格——“圣徒型杀手”。
他从心理学的“人格面具”理论讲起,谈到社会学的“标签效应”,再列举了数个国内外真实发生过的、由社区名人、慈善家、老好人犯下的连环杀人案。
每一个案例,都触目惊心。
每一个分析,都直指人心。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思维惰性,那就是‘好人滤镜’。当我们为一个人的某个优点贴上‘好人’标签后,就会下意识地忽略甚至美化他所有的行为。这种滤镜,是滋生完美犯罪最肥沃的土壤。”
“……一个真正的恶魔,不会把‘恶’字写在脸上。相反,他会用最和蔼的笑容、最热心的帮助、最善良的言语,为你编织一个温情的陷阱。当你对他深信不疑时,便是他亮出屠刀之日。”
文章的最后,罗大翔写下了那句点睛之笔:
“我们习惯于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但真相,往往隐藏在最和蔼的笑容背后。法律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维护大众的情绪,而是要用最锋利的手术刀,撕开这层温情的面纱,让藏在皮囊之下的罪恶,无所遁形。”
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狂欢的鱼论场里轰然炸响。
那些上一秒还在高喊“孙大爷冤枉”的网友,沉默了。
“卧槽……罗教授这篇文章,看得我后背发凉。”
“我刚刚去搜了那个BTK杀手,教会主席,童子军领队……杀了十个人,邻居没一个发现的。太恐怖了。”
“所以……一个天天给你微笑送肉的大爷,真的有可能是个碎尸狂魔?”
“细思极恐!我们是不是都陷入罗教授说的那个‘好人滤镜’了?”
“妈的,我感觉我的智商被马文远那帮人按在地上摩擦了!他们就是利用了我们的同情心!”
风向,在悄然逆转。
很快,一个新的话题,以比之前更快的速度冲上了热搜。
#孙大爷是圣徒还是屠夫#
讨论区里,不再是一边倒的同情和谩骂,而是充满了理性的怀疑、激烈的探讨和对真相的渴求。
马文远和钱峰等人精心构建的舆论高地,顷刻间,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痕。
……
正诚律师事务所内,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
“赢了!赢了!”李萌看着手机,激动地跳了起来,抱着夏晚晴又笑又叫。
陈硕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满脸通红,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漂亮!太他妈漂亮了!”
顾影站在窗边,看着手机上反转的舆论,嘴角也勾起了一抹极淡的、罕见的弧度。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到了那个从始至终都稳坐钓鱼台的男人身上。
夏晚晴那双美丽的桃花眼,此刻更是异彩连连,充满了崇拜和爱慕。
她的老板,总是这样,于无声处听惊雷。
陆诚却对众人的欢呼置若罔闻,他平静地关掉喧闹的围脖页面,只听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舞台搭好了,该提取剩下的证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