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太极殿。
八月十五,中秋。
每月逢三、五、九都是例行朝会的日子,今天是中秋,按惯例,朝中大臣们上完早朝,进呈庆贺皇帝的贺表,除当日执勤的官员,其余大臣都会有半日的假期与家人共度佳节。
但今日的早朝似乎没有往常的节日氛围,一大早,大臣们都在窃窃私语。他们都在讨论皇帝李宪将在不久后的朝纲大整顿,此次整顿规模之大,牵涉之广早就在京城掀起大波了,甚至已经波及到京外。许多大臣或多或少都听到些风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得不让他们紧张起来。大臣们在今日的贺表中极尽谄媚之词,希望能得打动圣心,看在自己无比‘忠诚’的份上,能对自己网开一面。
“陛下驾到!”
通传内侍一亮嗓,喧闹的大殿不一刻便安静下来,但平静的表面之下都涌动着一颗颗浮动的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内侍又是一记亮嗓,大臣们顺声共应:
“谢陛下!”
李宪端坐在龙椅上,神情严肃,这是他朝会的一惯风格。他身旁的内侍吴信依旧穿着寻常的宦官服饰,他看了一眼李宪,然后出班上前对众臣宣道:
“中秋佳节,陛下念众臣辛劳,借此佳会,赏赐群臣,君臣同乐。在京文武官员,除照例赏赐外,本月增发双俸!”
照例赏赐,还赏发双俸,李宪对臣子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今日为何会突然这么“善待”群臣了,大臣们来不及细思,赶紧谢恩:
“谢陛下洪恩,恭祝陛下眉寿无疆,春秋万年!”
“人各有命,春秋万年!?朕不敢有此希冀,只希望在位期间将大虞治理得四海升平,万姓同乐便知足了!”
“陛下孜孜求治之心,天下臣民风闻无不欢欣拥戴,真乃社稷之福,天下辛甚!”尚书令封德彝出班贺道。
“哈哈哈……”李宪笑道:“治理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事,前人早有名言,‘亲贤臣,远小人’乃是社稷兴隆之道。朕掌管万方,欲至太平少不了贤臣辅佐,像封德彝,赵秉谦,哦!还有大将军朱执礼等,就是我大虞不可多得的贤臣,能臣。朕治理天下,就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但是……”李宪眼神犀利,话锋一转,“俗话说独木难支,至近贤臣,不去小人,则上令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通,所以要双管齐下。”
李宪看了看群臣的脸色,继续说道:
“此次整顿朝纲,想必诸位都听到些风声了。”李宪顿了顿,缓和了下语气,“今日能站在这里恭贺朕中秋的官员,明年就不一定了。不过你们放心,只要是为国为民者,有才有德者,朕通通都会留下,反之,那些贪官墨吏,昏聩无能之辈,朕也一个不留!”
李宪的声音响彻在整个大殿内,许多大臣听完后左顾右看,都想同身边的同僚分享此刻的想法,但碍于这里是朝会,四周还有殿中御史时刻关注着他们,将他们所有殿前失仪的举动都记录下来,然后弹劾,他们不得不强压下此刻激动的心情。
“好了,今天是中秋佳节,朕也放你们半天假,今日也就不议事了,你们都回去同家小欢度佳节吧!”
“退朝!”
李宪说完,在内侍和护卫的拥簇下返回内廷去了,只留下些一群手足无措的臣子们。
皇帝走后,群臣们彻底炸开了锅,几个眼明手快的早就围在赵秉谦周围,奉承的奉承,恭贺的恭贺。赵秉谦还不习惯这种场面,只能和他们说些客套的话,然后努力从人群中抽身。
朱执礼和封德彝则是相互对视一眼,宛然一笑,而后在各自的亲信拥护下退出了喧嚷的太极殿。
散了班后,中书舍人王衡忙抽身出殿,快步赶上李宪的乘撵,母舅张志远紧紧跟着,他们要一同去永年宫。
“陛下,臣有要事要奏!”
“是王衡啊,有什么事明日再奏吧,回去跟家人好好过个节!”李宪会回却道。
“不,陛下,事关社稷安危,臣现在就要奏!”王衡急道。
“王中书,言重了吧,怎么还关乎社稷安危了?”一旁的张志远道。
“你这个轴人,说吧!”李宪道。
“陛下,臣以为此次整顿吏治牵涉太广,实在不宜冒然行事,还要再加斟酌才是!”
“乱世用重典,急症下猛药,事已经定了,怎可朝令夕改?”李宪有丝不快。
“陛下,适才大殿内人心惶惶,此事弄得太急,恐怕会生乱啊!”王衡担忧道。
“够了!”李宪的不快已溢于言表,“你官升的太快不习惯吧,此事无需再议,中秋过后即刻施行,你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