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应天府邸,望着远方逐渐繁华的地段。
马昕感慨道:“今后,我们就要文武并行了,关于应天军校,汤总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刚刚看你,一言不发?”
汤和拍了拍身上的甲胄,朝着马昕说道:“这方面俺并不是很了解,俺们打仗全拼经验,血性。
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没有,培养的主要是什么人才?”
马昕说道:“军械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军队也要正规化。
应天军校,主要培养指战员。
只有源源不断的指战员,才能打起军队的脊梁。军规也需要制定。”
马昕接着说道:“毕业以后,最少能够指挥五百人精兵,应对一切危险。
主要科目,军规科目,地形科,战术科目,基础科目。情报科。”
“基础科目,骑术,武器使用,新军培养等都有。不间断的学习加上实战,培养出一批精锐的指战员,以应对天下变幻莫测的局势。”
马昕的目光,放眼天下。
统一华夏后,日月所至,当皆为明土,这些事情,并不是一代可以完成的,需要打造异常坚实的基础。
“战争并不缺少,综合实力尤为重要。”马昕接着说道。
“今年目标,主要以元朝疆域为主吧,分三部。总时长为两年,为应天一期学员吧。”综合考虑,马昕做出决定。
配合招贤令,吸纳全天下英才,入应天军校。
“应天一期,一千人吧。”汤和做出决定。
自此之后,名震天下,威慑四方的将军大多出自应天军校。
淮西精锐的权柄,被大量稀释,被应天军校占据。朱元璋麾下的军队,朝着更正规划变化。
骑战,步战,水战,火器使用,这些精锐的指战员,逐渐在朱元璋麾下占据更大的作用。
成为更加锋利的长刀。
朱元璋的决定下,人力,物力大量朝着应天旁边,靠近长江,濒临山川的地方涌入。
应天军校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一纸招贤令,通过四海商行,夜不收传遍天下,无数能人志士朝着朱元璋这里涌来。
大量涌入的流民,在军队震慑以及以工代赈的方式下,逐渐生活下来,有了这么一批生力军。
应天书院,几乎和应天军校同时拔地而起。
开荒的数量,水利工程,驰道工程也开始启动。
在马昕压制下,一切量力而行。整个应天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充满了一种生气,一种勃勃生机。
明玉珍南下,也打下一片疆土。只留了一部分水兵和朱元璋对峙,其他水兵增援去了。
徐达主力,汤和新兵,朝着常遇春驰援。短短一个月,如此多将军齐聚的阵容,直接将东边的元庭军队打崩了。
大军凯旋而归,汤和正式入应天军校作为第一任校长,
十多万大军,精挑细选。组建朱元璋麾下第一成建制的军队,“天策军”应运而生。
几乎人人全甲,武器都是崭新的。
包括步兵两万,骑兵五千,火器营五千。神机炮五十门,虎蹲炮二百门。炮弹近万发。
有了马昕的思路,解决了炉火问题,材质问题,燧发枪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