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思路巧妙!虽然标准不高,但符合山区实际,带动效应显着!这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
他主动提出可以义务提供一些技术指导,并帮忙联系性价比高的施工设备租赁。
在省扶贫办,路远带着清溪镇贫困村的数据和老徐的故事,打动了相关负责人,争取到了一笔“以工代赈”的专项补助资金。
然而,在省发改委,路远遭遇了冰冷的程序墙。
负责项目审批的王处长,一个戴着金丝眼镜、表情刻板的中年男人,翻着路远递上的材料,头也不抬
“乡道?你们清溪镇自己搞的?有县里的规划和审批文件吗?没有?那对不起,不符合程序。省里的资金,一分钱都不能给这种‘计划外’、‘不规范’的项目。”
无论路远如何解释清溪镇的特殊困难和项目的紧迫性,王处长只有一句,“按规矩办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甚至暗示:“路书记,我听说你们县里对这条路有不同意见?搞建设,还是要讲团结,讲大局嘛!”
路远明白了,赵东升的手,早已伸到了省城!
王处长口中的“县里不同意见”和“团结大局”,就是让他知难而退!
离开省发改委大楼,寒风吹在脸上,
路远感到一阵刺骨的冰冷和疲惫。奔波数日,收获寥寥。
巨大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管理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路…路书记,”
随行的苏晓棠递给他一瓶水,眼中满是担忧,
“省城开销大,要不…我们再找个更便宜的小旅馆?”
路远看着苏晓棠清瘦的脸庞,心中愧疚。
这次出来,经费紧张,他们一直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最简单的饭菜。
林静得知他要来省城跑项目,曾提出让林家在省城的亲戚安排食宿,被他婉拒了。
他不想欠林家人情。
“再坚持两天。”
路远强打精神,“明天我去找找几个在省城发展的清溪籍企业家,看看能不能化点缘。”
晚上,路远在一家简陋的面馆刚扒拉了几口面条,手机响了,是林静。
“在省城?”
林静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少了几分清冷。
“嗯,跑项目。”
“顺利吗?”
“…不太顺利。”路远苦笑。
“意料之中。”
林静似乎并不意外,“赵东升在省里还是有些关系的。需要帮忙吗?我在省教育厅,认识一些人…”
“不用了,谢谢。”
路远下意识地拒绝。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林静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持,
“路远,我不是代表林家。我是代表我自己。你救过我的命,我…我想帮你。告诉我你在哪?”
路远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面馆的地址。
半小时后,一辆出租车停在面馆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