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们最宏大的工程,”费拉里斯的声音带着骄傲,“‘戴森碎片厂’
,它不是完整的戴森球,而是由数百万个直径10到50公里的小型工厂模块组成的分布式网络,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部件制造厂和能量收集站。”
砾岩开口了,言简意赅:“利用恒星来制造?”
“利用光压。”费拉里斯飞快地答道,“模块内的‘光压锻造炉’利用恒星光子产生的巨大但均匀的压力,将金属原料压制成超长构件,比如长达一公里的主炮炮管。这种工艺的密度误差低于万分之一。”
“那如何建造整舰?”瑾好奇地问。
“协同。”主屏幕上出现一个适时的模拟动画,“当需要建造超大型星舰,比如直径百公里的母舰时,这数百万个模块会如同受到无形之手的指挥,迅速向核心点汇聚,排列成一个临时的球形巨型船坞。”
“每个模块负责生产并安装星舰的一个局部区块,整个过程如同在恒星周围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立体金属拼图。从远处看,平时它们只是不起眼的金属尘埃,唯有在组合之后,才会展现其真正的形态。”
很快,画面转到一颗呈现淡蓝色的冰巨星。
它的轨道上,漂浮着数千个如同巨大水母般的“气球式制造舱”,由柔性管道连接,随着行星的气流缓缓飘动。
“这是‘mx-23’,一颗冰巨星。这里的‘冰巨星浮厂’利用的是其极寒和富含水冰、氨冰的大气。”费拉里斯介绍道。
“每个制造舱都填充着氦气与甲烷,使其能漂浮在大气上层。它们通过‘低温捕获臂’收集水冰和氨冰。”
蔓姝提问:“这些冰能做什么?”
“水冰分解为氢和氧,氢用于燃料电池,氧用于制造塑料。”
“氨冰中的氮则被高压压缩成固态氮晶体,硬度接近钻石,用作装甲缓冲层。”费拉里斯解答。
“制造舱本身由超低温合金构成,内部靠燃烧甲烷的热核反应堆维持宜居温度。”
“主船坞是一个直径300公里的巨型气球舱,可以直接从大气中提取氘氚为星舰引擎加注,实现建造加注一体化。”
画面继续移动,最后定格在一对相互绕转、距离极近的岩石行星上。
在它们的引力平衡点l4点,两座结构各异的工厂如同双子星般遥相呼应。
“这是‘mx-15a与b’组成的双星系统。l4点的
‘双行星联动厂’充分利用了双星系统的特性。”
费拉里斯指向a行星工厂,“它靠近富铁行星,专攻结构部件。”又指向b行星工厂,“它靠近稀土行星,专精精密设备。”
砾岩敏锐地发现了关键:“双星工厂?它们是如何协作的?”
“通过‘引力弹射轨道’。”主屏幕上立刻展示了一段模拟动画,“利用双星系统的引力差,像弹弓一样将重型部件从a厂无动力弹射到b厂,误差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