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兀下意识瞥了一眼。
照片拍得有些年头了,色彩泛着旧色调,但无损那张脸的出色程度。确实帅,是那种带有侵略性的、阳光直白的好看。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不远处忙得满头大汗的何川本人,发际线有了微妙的后退趋势,肚腩在T恤下勾勒出柔软的弧度。
这对比。
惨烈得近乎幽默。
江萱收回照片:“他现在嘛,斗志基本清零,在家除了养花就是钓鱼,提前过上了退休老干部的生活。我总得给他找个事儿做,激发一下剩余价值,免得生锈了。”
“他是我大学同学。那会儿追他,没别的,就冲这张脸,家里有钱没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反正再有钱也没江家有钱。”
“现在他老说我嫌弃他。”
“不过这么多年,外边多少人明里暗里骂他赘婿吃软饭,他倒真没往心里去过,不然我早就踹了他了。”
简羽好奇地问李兀:“你是不是只找长得帅的?”
李兀心里一边是几个人轮廓分明的脸,还有模特似的宽肩窄腰大长腿。
另一边,则迅速而残酷地P上了发福的肚腩、锃光瓦亮的脑门、以及油腻松垮的脸部线条。
要是那四个人里有一个发福秃顶,他还会选吗?当然不会!
李兀老实回答:“不然呢?”
这根本不是一个需要动用脑细胞去思考的问题。这属于生理性排斥,跟看见馊了的饭本能反胃一个道理。
没有腹肌、好身材、好脸,那还睡得下去吗?
麻将打累了,李兀就拿出手机刷啊刷,结果居然刷到很久之前徐宴礼认识他的旧闻,这都多久的事了,还能被扒出来,网络真强大。
帖子里说,居然是徐宴礼主动找到他,在理想型调查表上填了他的名字。
导师让李兀不由陷入了回忆。
李兀父母曾给他留下一大笔遗产,十八岁成年后一次性到手。在那之前,他的日子是在几家亲戚之间流转着过的,像一件暂时寄存、等待认领的行李。
谈不上多么虐待,但隔阂和客气是永恒的基调。直到十八岁生日过后,那笔钱稳稳落进口袋,他才真正意义上拥有了选择权,第一件事就是客气而疏远地,切断了和那些亲戚的频繁联系,自己租了个房子,读书,生活。
他性格里天生带着点安静的底色,算不上孤僻,但也确实融不进太热闹的圈子。
外人看去,他一路长大,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顺顺当当。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曾经有多害怕那种四下无人的寂静。他不是享受孤独,他只是被迫习惯了和它共存。
所以那时候,他格外渴望一段能牢牢抓在手里的、稳定的二人关系。
因为生活圈子实在窄得可怜,想来想去,他选择了最古老也最直接的那条路:相亲。
记得当时联系的那个中间人,跟他保证,说手里资源多么优质,青年才俊如何众多。期间也确实有不少人发来资料想约见面。
李兀无一例外地拒绝了。
他是想尽快找个人安定下来,摆脱那种无所依凭的漂浮感。
但也没到饥不择食、什么歪瓜裂枣都能将就的地步。
徐宴礼这个名字,对李兀来说,大概等同于心口一道永远鲜亮、永不结痂的微妙划痕。
平时藏在衣领下,不小心碰到时,还是会泛起一阵极其短暂的、条件反射似的麻。
当初能让他点头同意去见一面的,确实就是那张简单到近乎粗暴的公式照。白底,穿挺括的深色衬衫,没笑,眉眼清晰利落,透着一股近乎正直的英俊。
后来商时序处理这颗“朱砂痣”的方式,带着他他特有的、毫不掩饰的霸道。他压根不打算用什么温情脉脉的手段去覆盖,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野蛮的侵占,强硬地、不容置疑地塞满李兀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让他无暇他顾。
他很少主动提起徐宴礼,但偶尔,又会极其刻意地、用一种近乎幼稚的诋毁方式,把一些东西推到李兀眼皮底下。
比如有一次,他就状似无意地拿过来一张娱乐小报放在李兀面前,版面夸张,标题耸人听闻,写的是什么徐宴礼深夜密会富商独女。
配的照片倒是拍得不错,捕捉的是徐宴礼与人告别、俯身正要上车的瞬间,侧脸线条冷峻,身形挺拔,连那副没什么表情、看人时都带着点疏离的样子,都格外惹眼,有种介于冰与水之间的凉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