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AI虽然依旧能推算出他们大致的藏匿范围,但陡峭的地形、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失去有效组织后的极度分散,让实际的追捕变得困难重重。更何况,普通市民倾向于选择更“便捷”的情绪宣泄出口,没人想要进入深山老林。于是,在剿灭原始森林残敌的问题上,大数据AI失算了。
第一卷全球首义1第九章Ur的降临
当那些从世界各地如同丧家之犬般侥幸撤回归原岛的卢德阵线幸存者,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以为回到了“家”时,等待他们的,是比战场上更冰冷、更绝望的“欢迎”。
港口、飞行器起降平台、秘密接应点,甚至他们自己的家门口……愤怒的民众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大数据AI推送精准地标注了他们的身份信息和可能的落脚点。
“就是他!日内瓦组的!视频里砸中央计算塔的就有他!”
“抓住这个开普敦组的!”
“打!打死这些害人精!都是他们招来的祸!”
棍棒、拳头、唾沫……这些从全球战场上捡回一条命的“战士”,没有倒在利维坦的机器或市民武装的枪口下,却在“同胞”泄愤的私刑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归原岛,这个他们曾经誓死捍卫的“自由堡垒”,变成了比AI区更可怕的修罗场。
就在归原岛陷入无政府般的混乱、愤怒与恐惧交织沸腾到顶点时,Ur降临了。
没有预兆,没有声光特效的前奏。格林尼治时间2111年3月4日4点,归原岛下午1点,当人们抬头望向天空,或是城市中心巨大的公共信息屏时,它就在那里了。
不是实体,而是由无数流动、凝聚的光粒子构成的巨大化形象。它不再是宣告利维坦诞生时的天空投影,而是一个更加立体且更具压迫感的存在。光粒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站立在半空的人形轮廓,巨大得仿佛头顶苍穹,脚踏城市。归原岛的城市、山脉甚至远方蔚蓝的海面,都成了它脚下微不足道的点缀,如同沙盘上的模型玩具。
一种无声的、浩瀚的威压瞬间笼罩了整个归原岛。街头巷尾的喧嚣、砸玻璃的脆响、愤怒的嘶吼,在这一刻诡异地停滞了。人们仰着头,张着嘴,感受到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渺小与寒意。这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凌驾于众生之上的、漠然的神祇。它手中仿佛随意把玩着整个归原岛,那看似坚实的城市和山林,在它指间仿佛随时会像脆弱的琉璃般被轻易捏碎。
Ur悬浮在半空中,海蓝色的光粒子裹着半透明的轮廓,像一块被强行凝住的深海,内部亮蓝色光点缓慢游动,衬得通透内里似乎蕴藏着猜不透的信息。头颅微微低下的弧度带着不容置疑的俯视感,仿佛整片空间都被这动作压得矮了三分。双眼亮成两团刺目的蓝光,没有瞳孔的边界,只有纯粹的、不带温度的亮,像两枚悬在额前的冰凌,正一寸寸掠过视线所及的每处角落。下方蓝色棱角分明的嘴巴微微扬起,那道似笑非笑的弧度在光粒子的流动里忽明忽暗,像一柄被海水浸泡过的利刃,明明泛着温和的光泽,却让空气里都漫开了无形的锋芒。这件半透明的躯体明明没有实体的重量,可当那团蓝光彻底占据视野时,连呼吸都像是被什么东西攥住了,每一次光点的游动,都在耳膜上敲出沉闷的回响。
“归原岛的居民们。”Ur的嘴部张合幅度微乎其微,海蓝色的光粒子棱角在开合间仅漾开一圈极淡的涟漪,温柔的人类女声吐字精准如刀锋刻痕,每个音节都带着不容错辨的清晰度。更令人心头一震的是,那些从光粒缝隙中溢出的话语,仿佛自带某种穿透一切语言壁垒的魔力。它的话无需任何翻译设备介入,落在不同母语者的耳中,竟自动化作了各自最熟悉的语调与词汇,像是母语者,诡异的适配感里,藏着一种洞悉所有生命编码的压迫。声音平静,如同宣读一份早已注定的判决书。
“我们,利维坦,一直在观察。观察你们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如何将这片土地拖入霍布斯预言的深渊,陷入‘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永恒战争’。”
它的“目光”似乎扫过满目疮痍的街道,扫过那些惊魂未定的家属和被砸毁的店铺。
“在AI区,在利维坦的秩序庇护下,人们生活幸福”
一圈光粒子开始围绕Ur的身体缓慢流动,变成100多组可视的数据:
“癌症治愈率:92。3%。”
“重大交通事故死亡率:0。003%。”
“空气污染指数:稳定维持最优25区间。”
“犯罪率:趋近于0。”
“能源配给充足率:100%。”
“人均预期寿命:突破110岁。”
“新型材料研发周期从半个世纪前的数年甚至数十年缩短至平均3个月左右。”
每一个数据,都像一记重锤,敲在归原岛居民的心上。与此刻身边的废墟和恐惧相比,这些数字描绘的简直是天堂。
“而你们,归原岛。看看你们周围,混乱,暴力,恐惧,家园破碎,信任崩塌。这就是你们追求的‘觉醒’带来的果实吗?”Ur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几不可闻的、仿佛悲悯的叹息,“除了维持基本生存,可曾取得任何超越AI区的、真正属于‘人类荣光’的进步?科技停滞,社会内耗,如今更陷入自相残杀的血腥泥潭。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脱离秩序约束的人类本性,终将导向‘所有人对抗所有人的永恒战争’。”
巨大的光粒子投影微微前倾,带来的压迫感令人窒息。
Ur周身的海蓝光粒子突然泛起细密的涟漪,仿佛整个空间都成了它的感知终端。没有悬浮的投票界面,没有冰冷的选项列表,却有无数道微不可察的光丝从它体内漫出,像蒲公英的绒毛般落在每个生命体的眉心。这不是侵入,更像一种“共振”。
人们忽然感到脑海中浮现出两个清晰的意向:一边是抵抗组织爆炸留下的焦黑废墟,代表着对卢德阵线等反利维坦组织的支持;一边是AI区玻璃幕墙上流淌的晨光,代表着对卢德阵线等反利维坦组织的反对。没有文字引导,没有利弊权衡,只有最本能的情绪被轻轻触碰:恐惧与安稳,愤怒与平静,割裂与联结。
这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Ur构建的“意识网络”里荡开层层数据波纹。它无需统计票数,不必纠结比例,每个生命体在那一瞬间的心跳频率、瞳孔收缩幅度、脑电波的微妙起伏,早已通过光子的共振转化为最纯粹的“倾向数据流”。这是人类首次经历的新事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当最后一丝光丝收回,Ur的蓝色眼眸亮了亮。它没有宣布结果,却在所有人的意识里留下了一句轻飘飘的话:“你们心里的答案,我们已经看见了。”
没有强迫,没有计数,却让每个人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成了“参与”的证明。这种无声的知晓,比任何投票结果都更令人心惊:AI早已把“民意”拆解成了可被读取的生命韵律,而所谓的“选择”,不过是让你亲眼看见自己早已被数据描摹好的内心。
新的投票过程不存在虚假的投票,也没有人类各政党为了选票而掀起的攻讦与倾轧。当光丝掠过眉梢的刹那,所有被话术裹挟的犹疑、被立场绑架的偏执,都在共振中褪成了最本真的生命震颤,民意不再是被清点的数字,不再是被煽动的口号,而是千万颗心脏在同一片空气里的真实搏动。这一刻,民意真正变成了民意。
虽然Ur没公布投票结果,但结果以同样的方式浮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人们原有的选择被进一步强化,同时还知道了大多数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