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婆怔住了,她从未这样想过。
静明继续道:“痛苦是爱的代价。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深爱过。忘记痛苦,就等于否定了那份爱。”
李婆婆望着清澈的泉水,心中天人交战。最终,她缩回了手,泪水滴入泉中,漾起圈圈涟漪。
“您说得对。”李婆婆哽咽道,“如果我忘记了铁柱和小宝,这世上还有谁会记得他们?还有谁会为他们流泪?我宁愿带着这份痛苦活下去,也不愿背叛我对他们的爱。”
静明道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实属难得。”
李婆婆没有饮下忘忧泉的水,但她在泉边感受到了一种奇特的平静。她在离泉不远处的空地上搭了一间简陋的茅屋,决定在此住下。
起初,她只是每日打扫泉边的落叶,保持环境的整洁。后来,她开始在泉边放置几个石凳,供偶尔来访的旅人歇脚。
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来到泉边,他衣衫褴褛,神情恍惚。见到李婆婆,他喃喃道:“这就是忘忧泉吗?我要忘记,忘记我欠下的赌债,忘记我因此失去的妻儿。。。”
李婆婆给他端来一碗清水,轻声问:“忘记了,她们就从未存在过,你舍得吗?”
男子愣住了,随后抱头痛哭。李婆婆静静地听着他倾诉,直到夜幕降临。男子离开时,虽然眼圈红肿,但眼神已不再恍惚。
“谢谢您,老人家。我不会忘记她们,我会努力挽回,哪怕只能远远看她们一眼。”
这件事给了李婆婆启发。她开始用收集来的木材和石块,在泉边搭建一座小亭子。静明道长偶尔会来看她,有时还会带些食物和工具。
“你为何要建这座亭子?”静明问。
李婆婆一边打磨石料,一边回答:“既然这么多人带着痛苦来到这里,不如让他们有个歇脚说话的地方。有时候,把痛苦说出来,比忘记它更有用。”
静明点头微笑,不再多言。
亭子建好后,李婆婆给它取名“忆念亭”,意为纪念而非忘记。她在亭中准备了茶水、纸笔,还有几个舒适的蒲团。
忆念亭建成后,陆续有人慕名而来。他们大多是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人,来到忘忧泉想要解脱,却在李婆婆的开导下,选择了面对而非遗忘。
有一位年轻女子,未婚夫在赶考途中遇害,她悲痛欲绝,来到忘忧泉想要忘记这段感情。李婆婆对她说:“你若忘记,这世上就再无人记得他的好,他的梦想。他的生命,不就真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
女子沉思良久,最终没有饮泉水。她在亭中坐了一整天,写下了一首纪念未婚夫的诗。离开时,她对李婆婆说:“我要替他活下去,看遍他未能看到的风景。”
还有一位老商人,因经营失败倾家荡产,想要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李婆婆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然后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自己为何失败。记住教训,比忘记痛苦更重要。”
老商人深受启发,在亭中反思了三天,重新制定了经商计划。几年后,他专程回来感谢李婆婆,还捐资扩建了忆念亭。
最让李婆婆难忘的,是一位在战乱中失去全家的老兵。他来时带着一壶酒,说要饮完泉水再喝酒,彻底忘记过去。
李婆婆没有直接劝阻,而是问:“你的家人,他们最喜欢你什么?”
老兵愣住了,随后眼中泛起泪光:“我女儿。。。最喜欢我讲的故事。”
“那就给我讲一个吧,就当是替她听的。”
老兵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从军前的,战场上的,还有他想象中家人现在的生活。讲到最后,他泪流满面,却不再提饮泉水的事。
“谢谢你,老人家。”老兵离开时说,“我明白了,只要我还记得他们,他们就还活着,活在我的记忆里。”
岁月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了。忆念亭已从最初的小亭子扩建为一个包括亭子、三间厢房和一个小院落的建筑群。这里成了那些心灵受创之人的暂栖之地,李婆婆的善举也在民间流传开来,甚至有人专程前来捐赠物资或帮忙。
静明道长如今已很少出现,她年事已高,多在深山深处的道观中静修。偶尔来访,她会带来一些山珍草药,与李婆婆品茶论道。
“你可知,这忘忧泉的来历?”一次品茶时,静明忽然问道。
李婆婆摇头。
“传说数百年前,有一位将军,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部下。他悲痛欲绝,来到这崂山深处,发现了这眼泉水。饮下泉水后,他忘记了那场惨烈的战役,却也忘记了自己为何从军,忘记了那些与他同生共死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