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最初同三位将军商榷后的第三天,他依照第三位将军依他的建议行事,率外交团去邻近秦国求援。将军率很小的使团赴秦。
齐国被楚国的行动所发出的矛盾信息搞得迷惘不解。一位楚将来找他们,愿意交出那块土地。一天后,第二位将军又准备保卫它。他们认为是战是退就在此刻,为此请求后方支援,打算用武力夺取楚国东部土地。当齐国援军抵达时,齐王也在其中。他御驾亲征。正当齐军和楚军相对布阵,准备碰撞时,第三位将军出现了。他护送由秦将率领的秦军,他们准备加入楚军。面对悬殊的兵力,齐王下命停止进攻。楚国东部土地保住了。
最后我们要谈到的一点就是当需要对某件事情做出决策的时候,不要被某个或某些人的意见所左右,首先自己要有主见,更要对别人的意见做切实的考察,才能避免犯错误。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邾王久不值得我们学习。
古时打仗,士兵们都要穿战裙,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敌人伤害,战裙虽然不可能完全抵挡的住兵器的伤害,但至少可以减轻伤害的程度。邾国的老办法是用绸料来缝制战裙。
一天,公孙忌对邾国国王说:“大王,用绸料缝制战裙,不如用丝绳缝制的好,士兵穿的战袍、战裙之所以坚固,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缝隙,现在用绸料缝制的战裙虽没有空隙,但只能经得起一半的力量,不能完全保护士兵的身体。如果用丝就不一样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做工仔细,用丝绳缝出的战袍就能够经得起全部的力量了。”邾王认为公孙忌说的有道理,点头表示赞许,又接着问:“你这种办法听起来的确不错,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这种丝绳呢?”公孙忌说:“光凭军队恐怕短时间内不可能造出这么多的战裙,我们不如发动全国的百姓,只要大王您下令说提倡生产这种丝绳,到时候等他们生产出来,国家出钱收购,百姓自然会生产的。”邾王很高兴,说:“好,就听你的。”于是下令命官府制战裙时一定要用丝绳。
公孙忌的建议被大王推行,心中自然很是兴奋,于是也劝自己的家人都编制这种丝绳,就连他的夫人和老母亲也加入到编制的行列,一时间全家把编丝绳当作最大的乐趣。她们一边说笑,一边编绳,好不快活。朝中有些和公孙忌不和的官员,看到公孙忌全家出动,都来编丝绳,就开始猜疑了,心想这个老狐狸,骗大王说用丝绳制战裙好,其实是为自己谋福利,要让自己家人编绳,无非是要多挣官府的钱吗,这太可恶了。我们一定不会让他的如意算盘得逞。于是几个平日里与公孙忌不合的官员就来拜见邾国国王,他们说:“大王,公孙忌之所以向您提议用丝绳编制战袍,是为了让他家人多编此绳,您去看看吧,他们家全家老少都在编丝绳呢!就连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都在编呢!您想如果不是有利可图,他们全家怎么会这么热心呢!”邾王听到这非常的不高兴,说:“我平日里最讨厌表里不一的人,公孙忌竟然敢用这种方法来赚我的钱,他太不知好歹了。”于是又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裙,还免除了公孙忌一年的俸禄。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它的本身来考察是否合理,不应该为其它的因素所左右。就像邾王一样,他没有考察公孙忌的建议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就欣然同意,而当有人向他说公孙忌的坏话时,他也没有做什么考察就下令不再用丝绳制战裙。这一反一复,明显存在着错误。如果邾王做了详尽的考察,知道用丝绳到底是好是坏,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了。
善于冷静地处理意外事件
大家知道,世界纷繁复杂,许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面对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善于处理变乱。处理变乱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怕突发的事变。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四是应当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找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根据可循。
宋朝的李允则有一次在军中举行酒宴,而甲杖库起了火。李允则仍然饮酒作乐不停。没过多久,火被扑灭了。李允则暗地里派人拿着他的文书到赢州用茶叶箱子运载武器。不过十天,库里的武器又齐全了,而军队中谁也不知道这件事。
事后,有关部门弹劾李允则不救火。宋真宗说:“李允则必然有话说,先问问他看。”李允则回答说:“兵器库防火措施十分严密。这里刚刚举行酒宴,那里就起了火,必定是内奸干的。如果离开宴会而去救火,中了他的调虎高山之计,恐怕要发生意想不到的祸事。”
上例说明一个道理,即面对突发性的意外事件,应保持冷静,不乱方寸,进而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反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胡乱动作,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十分明显,如李允则听说失火后,和大家一起去匆忙灭火,那么,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而他并没有这样做,遇变不惊,临危不乱,则掌握了事态发展的主动权。汉宣帝朝的赵充国也是凭借着冷静而避免失败。
汉宣帝时,西羌族与匈奴联合,侵入汉地。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将,率骑兵万余平羌。为了防止羌人阻击大军过河、赵充国命三名军校乘夜先悄悄渡河,在对岸扎营,再指挥大军依次渡河进驻。
正在这时,突然来了数百骑羌兵围绕着汉大军来回奔驰,口中还“嗷嗷”乱叫。诸将见羌兵少、纷纷请求出战,要将这些羌兵撵跑,免得其扰乱汉军渡河,但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不可追逐此敌,消灭敌人应以全歼为上,不要贪小失大。同时,他认为这些羌兵骑术高超,如果追赶,必中其诱后之计。因此,赵充国对这些羌兵的挑逗引诱置之不理,仍然镇定地指挥自己的部队加紧渡河。事后探马来报,离汉军30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那里埋伏万余羌兵,原先来挑战的少数羌兵正是想通过挑逗,诱使汉军追击入伏。结果,由于赵充国沉着机智,以静待哗,使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全部渡河之后,赵充国对羌作战始终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首先派出间谍进行广大范围的深入侦察,洞悉敌情,然后行军,防止遇伏。同时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准备战斗。所宿营垒,也要求必须十分坚固。汉军稳步推进到金城后,羌兵再三挑战,汉军坚壁不出。为了摸清羌兵情况,减少作战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羌人居住地区。原来,羌分先零、罕、开三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了分化瓦解。他对罕、开两部分进行政治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进行军事打击。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惭失去了警惕,6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在湟水者数百,投降与被杀者千余。汉军缴获战车四千辆,牛羊十余。
汉军进抵罕、开,赵充国禁止烧杀。罕、开感恩,遂降汉军。秋天,又有万余羌人在赵充国怀柔政策感召下降汉。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若零等人刺杀先零羌首领杨玉,率四千多人降汉。赵充国平羌大获全胜。
“以静待哗”是孙子提出的注重心理变化规律的作战谋略。自古兵家都把镇定持重、处变不惊视为将帅修养要则。只有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才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因此,以沉着安静的心态,安抚自己,乘机进攻浮躁不安的敌人,或者是以冷静的态度控制动荡不安的局面,那么胜利就有充分的把握。
总之,每临大事有静气,遇变不惊,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拿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决策。因为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思考,而正确的思考必须以冷静的心境为前提。就是说,没有遇变不惊的本事,就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想使自己在变幻莫测的外界环境前,尽可能决策正确,就必须养成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行为方式。
《三国演义》里曹操献刀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断朝政,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恨。曹操想方设法得到了董卓的宠信,想乘机刺杀董卓。
书中写道:“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安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直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拣一匹赐予孟德。’布领令而出。曹暗忖思:
“此贼该死!“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而向内。操又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思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蹦问:‘孟德何为?’时吕布已骑马至阁外。操惶惧,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曹操拔刀欲刺董卓,而被身肥力大的董卓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场面。在这一“大事”面前,曹操基本上保持了镇静的心绪。虽然小说说他“惶惧”,但那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不自觉的心理,总的看,他保持了“静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能从容地由“刺杀”改为“献刀”,否则,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间,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合情合理无懈可击的答案呢?
宋代文学家苏洵曾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也说明遇变应不惊,临危应不乱,要善于自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遇变和临危之时,动不动就鲁莽行事,动不动就发怒或不知所措的人是无事不败的,从政尤其如此!
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是按部就班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可是遇到危险、紧急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危急情况发生时,因为人们大多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吃惊、恐慌。要处理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镇定、果敢、自信,不为危难所吓倒,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才能使他人不因你的紧张而更加恐慌和慌乱。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危难已经临头,势态紧急,只有沉着还不够,忍耐住、控制住自己的吃惊仅仅是第一步,紧接下来是善于顺势而行,引导着事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遇事我们不仅不能够冷静反而脾气暴躁,往往就会招致很严重的后果。我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是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值得每一位从政者三思。
汉三年六月,项羽攻陷荥阳,兵下成皋。当时,韩信、张耳驻兵小修武。刘邦逃亡,带领诸将北渡黄河,投往韩信营中,又得了许多军马;兵势又振,于是和众将商议,准备南下收复成皋。帐下郎中郑忠谏道:“现楚军气势正盛,我军新败,不易正面接触,不如派兵深入楚地,扰其后方,断其粮道,使楚军乏食自乱,到那时再挥军南下不迟。”刘邦觉得郑忠所言有理,当即派部将卢绾、刘贾,领步兵二万,骑兵数百,渡过白马津,潜入楚军腹地,会同彭越,在燕西焚烧了楚军粮草,又乘势连续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
项羽在成皋,正想挥师西进,忽然听说彭越、卢绾领兵深入楚国内地,焚粮草、拔城池的消息,气得火冒三丈。他深知:彭越乃是一员悍将,如果自己不亲征就不能剿灭,于是,他召来大司马曹咎说:“现在彭越、刘贾等已潜入内地,焚我军粮、毁我城池,看来我不亲征,不能扫灭此贼?选将军留守成皋,千万不要出战,只要挡住汉王,使他不能东来,就是有功劳。我这次攻击彭越,大约十五天便可平定梁地,然后再来与将军会合,切记?选”项羽临行,怕曹咎性暴误事,又留司马欣相助。
项羽一走,刘邦认为时机已到,立即领兵南下,兵临成皋城。但汉军前去挑战,一连数日,曹咎就是闭门不出。消息报知刘邦,刘邦欲下令强攻,张良、陈平道:“大王勿燥,强攻难破,还是用计取。”两人深知曹咎性格,经过商议,决定用激怒之法,诱敌出城,然后设伏破敌。于是一面派兵往诱曹咎,一面在城东汜水两岸设下伏兵,专等曹咎中计前来。
汉军再逼城下,见楚军仍不出战,张口就骂,声声不堪入耳。城中守军见此,纷纷向曹咎请战。曹咎性格暴烈,也想开城厮杀、司马欣在旁劝道:“将军勿忘项王临行之言,免遭汉王诱敌之计。”曹咎听后,也只得强按怒火,下令坚守勿出。
汉军骂了一日,见城中仍无动静,只得撤回大营。
第二天;汉军又来到城下叫骂,而且人数更多,指名道姓咒骂曹咎。曹咎气得七窍生烟,坐卧难宁。
中午时分,汉军骂累了,索性解衣松带,席地而坐,取出干粮,饱食一顿,待精神恢复后,起身再骂。曹咎的忍耐已到极限,他大喝一声,召集兵马,杀出城来。塞王司马欣来不及劝阻,也得随着曹咎奔出城外。
楚军突然杀出城来,汉军来不及抵挡,丢盔卸甲向汜水方向退去。曹咎没想到汉军如此不堪一击,下令追击,临近汜水,见汉兵纷纷凫水向对岸逃去,他也催动人马,下水追杀。楚军才渡一半,忽听一声锣响,两岸伏兵四起,前岸有夏侯婴领兵相阻,后岸有樊哙趋兵冲杀。曹咎至此,方知中计,他身在水中,急令回军。但两岸箭如飞蝗,没游到岸边,大部将士已被射杀。当曹咎跃马登岸,和司马欣合兵一处,身边所剩兵马已经不多,又被汉兵团团围住,眼见突围不成,当即大叫一声:“悔不听项王之言!”拔出宝剑自刎身亡。司马欣见曹咎自杀,知刘邦也不能轻易放过自己,也举枪自刺,断喉毙命。
刘邦见曹咎、司马欣已死,立即挥军直扑成皋城下,没费吹灰之力,便夺回了城池。
人一暴躁冲动,便会失去理智,只图一时痛快,不顾效果。此种人为师,不会教出好学生;此种人为将,常常会遭到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性格的修养,防止暴躁冲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还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