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1875),日本侵入台湾事件发生后,朝廷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海防的筹资活动,东南各省巡抚大臣都支持建设海军。
他李鸿章更是切陈的厉害,认为各代的战事,多发生在西北,现在反倒发生在了东南,从大海那边打过来的洋人,确实是数千年来未有的劲敌。
就在这样的态势下,朝廷中有些大臣竟然吓破了胆的高论,他们说洋船是笨之极的东西,船应该越轻越好。
李鸿章将此事禀告了恭亲王奕欣,奕欣只说了一句“毋庸置疑”。重建海军的提议才算是成立了,了结了一场堪嚣尘上的反对。
这仅仅是感触的一种,让李鸿章赶到不对劲的地方还在于,本朝吸收了历朝历代的教训,绝不以廷议治罪。
而手无实权的大臣们,便把廷议上奏之权看成了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
就以修铁路而言民间反对说修了怕影响风水断了龙脉,廷议除此之外,也更有很好的发挥,认为修了铁路,就会断了贩夫走卒的生路,还会使西方国家的势力沿着铁路侵略内地,就会危及江山社稷的永固。
他们举出了一个有力的事实,我朝乾隆年间,没有火车,不是照样仓库满的直往外流吗?老百姓不是照样过的丰衣足食吗?西方人不是照样年年前来纳贡。
这话听了,真是让人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但他李鸿章也说了,并且毅然决定的去做了,现在开平煤矿修筑了唐山至胥个庄的铁路。
光绪六年(1880年)建成他才正式上报朝廷。做时胆子大,上奏时战战兢兢的,竟然把铁路说成了马路,这时醇亲王奕譞支持了他。
这个皇帝的生父,竟然凭借巨大的利害关系看出了其中的对错!
光绪十一年(1885年),奕譞直接到了天津来和李鸿章筹划扩展铁路的事情,说“思得一计,如果修铁路,那就必须从胥各庄休起,沿老路修新路,就说是无了运煤出口。为了调兵运军火,只有这样才能免去从前的种种梗议!”
李鸿章深知,光绪十三年,一路将铁路修到了天津,修到了大沽,一直都是偷偷摸摸的干的。引得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等数十名京官的反对,说李鸿章坏了祖宗之法,资敌而扰民生之计。就差指着他的脸说他是汉奸了!!
李鸿章因为走了奕譞的支持,一时间也疏清了自己的道义,同时他又委婉的点明了光绪帝的担忧“创兴铁路,意外专主利于运兵,本意不在效劳外洋,志期应援全局!”
所谓遥执朝政,就是这样遥执的,里应外合,终于叫朝廷彻底改变了修铁路的看法,过了不长时间,又决定修第二条铁路了,即北京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和天津到沈阳的关东铁路。
这样的遥执朝政,使得李鸿章的心实在是太累了!
然而就在光绪帝要大婚亲政时,醇亲王奕譞找上了门来,商议修建颐和园经费之事。
我李鸿章手里有什么钱,手中微子可以挪动的只有海军经费了。
那日李鸿章和奕譞交谈到深夜,还是紧咬着不放,奕譞看看没有可能,就唉声叹气的回去了。
李鸿章躺在床上,冥思苦想,竟是一夜未眠。
第二条见到了醇亲王,李鸿章都有些尴尬,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枯坐半天竟然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最后醇亲王坐不住了,站起来,双手一抱,向李鸿章鞠了一躬,“此事还需中堂定夺,望中堂环顾全局!”
这还得了,堂堂大清国的醇亲王竟然向一个汉族大臣鞠躬,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是绝对不允许有的。
李鸿章吓了一跳,连忙跪了下来:“禀告亲王,修园子,建房屋历来都是户部掌管,在下实在是无能为力……”。
醇亲王长叹一声,没有说话走了。
第二日天还未亮,醇亲王又来了,李鸿章没有办法,只好和醇亲王商议了一个办法,用海军募捐的方式将北洋水师的军费给挪去用于修建颐和园,这样朝中大臣若问起来也有一个好的说法了。
至此关于北洋水师海军军费挪用修建颐和园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
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
清代的皇帝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大清国祖训“黎明既起,万机当立”,到了光绪这一代也没有变化,清代的皇帝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日早朝之前都要去给太后请安,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即使敌兵攻打到紫禁城的门外都不能失了礼数。
这样很能显现大清国以孝治天下的传统美德。
这一日光绪帝早早的起来去用早膳,发现平日里桌子上本来是放两只鸡蛋的,不知为何今日却放了一个鸡蛋,便问旁边的太监道:平日里朕的都是两个鸡蛋为何今日却只有一个鸡蛋。
那太监不慌不忙的说道“皇上你上次才下旨说要节约公共开支,就这一个鸡蛋都要十两银子呢!”
光绪皇帝用手掂量着手中的鸡蛋疑惑了老半天。
那太监看皇上迟迟没有动手要吃鸡蛋的事情,就说到:皇上,李中堂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
“宣”
李鸿章站在乾清宫外面那叫一个悲哀啊,时至寒秋,加上今日有是个风雨天儿,李鸿章冻的瑟瑟发抖,忽然听到门口的太监喊了一声“宣李鸿章觐见”。
李鸿章小跑两步就进了乾清宫,进到屋子里李鸿章就直打哆嗦。向光绪行了君臣之礼后,光绪皇帝让他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