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万物无不被概念所指称,但概念本身不是被指称的物。
·区分了符号(能指)、对象(所指)和意义,具有现代符号学特征。
3。《通变论》——变化逻辑
·“二无一”——两个元素结合成新整体后,原有的独立要素就不复存在。
·探讨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
历史意义:
名家思想因过于抽象且挑战常识,在重视实用理性的中国文化中成为绝响,但其逻辑探索的深度至今令人惊叹。
---
【成人版】《公孙龙子:现代语用学的古典先知》
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公孙龙子》的智慧显示出惊人的现代性和实用价值。
职场与管理的启示
1。契约精神的逻辑基础
·合同条款的精确性要求,正是“审其名实”的现代体现
·“白马非马”的辨析训练,能提升法律文书写作的严谨性
2。跨文化沟通的认知准备
·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印证了“指非指”的深刻
·在国际合作中,明确核心概念的特定内涵至关重要
3。创新思维的语言突破
·打破语言习惯的束缚,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名家的“诡辩”实为概念重构的尝试
现代转化:
将名家的思辨智慧转化为:
·精准表达的沟通艺术
·概念清晰的思维能力
·边界明确的契约精神
---
【哲学版】“指物之辨”:语言牢笼的突围尝试
公孙龙哲学的深刻性在于,他试图在语言系统内部寻找确定性的基础,这使他成为先秦最接近分析哲学的思想家。
语言哲学的先行者
1。语义分析的早期实践
·“白马非马”是对概念层级的逻辑划分
·“离坚白”是对感知模态的认识论区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实在论的语言学路径
·试图为每个“名”找到确定的“实”
·这种追求预示了逻辑原子主义的某些特征
3。自我指涉的哲学困境
·当说“一切言论都是假的”时陷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