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让众人安静下来。王砚点了点头:“秦郡尉所言甚是。本钦差有个想法,或许可行。商队在出发地一次性缴纳‘全国通行税’,税率按货物价值的一成征收,之后沿途各郡不再征税。所收税银,由户部统一管理,根据各郡过往的商税占比,以及商队途经次数,按比例分配给各郡。这样一来,商队税负降低,各郡也能获得稳定的税收。”
这个方案一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楚地郡守算了一笔账:“楚地是南方贸易中心,过往商队最多。若是按途经次数分账,楚地分得的税银,或许比之前还多。”
南阳郡郡丞也琢磨着:“南阳虽然不再直接征税,但过往商队增多,贸易繁荣,其他税收或许能弥补商税的减少。”
商队代表们更是喜出望外。周裕说:“若是只交一成的通行税,我们的税负能降低五成以上,这样就能扩大贸易量了。”
昆莫也笑着说:“一成税,对我们西域商队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以后往返于阗和楚地,再也不用为交税发愁了。”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又对方案的细节进行了商议。确定了“全国通行税”的税率为货物价值的一成,税银由出发地郡府代收,每月上报户部,户部按各郡的“贸易贡献度”(包括商队途经次数、过往商税占比等)进行分账。同时,制作“通行税牌”,商队交税後凭税牌通行全国,各郡关卡见牌放行,不得再征税。
方案确定后,王砚立刻写奏折上报咸阳。始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下旨全国推行“跨郡商税统筹”制度,定于三个月后正式实施。
第三章税牌初行
消息传到各商队,商人们都欣喜若狂。周裕立刻召集“楚风号”的伙计,盘点货物,准备在制度实施后,第一时间出发前往蜀郡。昆莫则派人快马加鞭赶回西域,让于阗的商队准备更多的玉石、香料,运往中原。
三个月后,“跨郡商税统筹”制度正式实施。楚地码头的税关前,挂起了“全国通行税征收点”的牌子。周裕带着一船织锦,来到税关前,成为第一个缴纳“全国通行税”的商队。
税官仔细核对了织锦的数量和价值,计算出应缴税额。周裕交了税银后,税官递给了他一块青铜打造的税牌。税牌正面刻着“大秦通行税牌”六个大字,背面刻着商队名称、出发地、目的地和纳税金额,还盖着楚地郡府和户部的印章。
“周掌柜,凭此税牌,你这船织锦从楚地到蜀郡,沿途各郡不得再征税。”税官笑着说。
周裕接过税牌,双手摩挲着,心里激动不已。他举起税牌,对伙计们喊道:“走,出发去蜀郡!”
货船驶离码头,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经过南阳郡时,以往要停靠交税的关卡,如今只需出示税牌,关卡官吏核对无误后,便立刻放行。
“掌柜的,真的不用交税了!”伙计兴奋地跑过来报告。
周裕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江面,感慨道:“以前过南阳郡,要交两成税,还要耽误大半天时间。现在有了税牌,一路畅通无阻,这买卖终于能做了!”
与此同时,西域商队的昆莫,也在楚地税关缴纳了通行税,拿到了税牌。他的商队有二十峰骆驼,驮着玉石、香料和西域地毯,准备返回于阗。
商队从楚地出发,向西而行。经过陇西郡时,以往总要刁难他们的税吏,看到税牌后,态度立刻变得恭敬起来,不仅没有征税,还主动指引商队走最近的路线。
“昆莫首领,这税牌可真管用!”一名胡商笑着说。
昆莫拿着税牌,哈哈大笑:“以前交的税比赚的还多,现在有了税牌,做买卖更省心了!这大秦的新制度,真是太好了!”
商队一路西行,经过张掖、敦煌,每到一处关卡,只需出示税牌,便能顺利通过。以往需要一个月才能走完的路程,这次只用了二十五天就到了于阗。
于阗国王听说昆莫的商队顺利返回,还带回了大量中原的织锦、瓷器,立刻召见了他。昆莫把税牌献给国王,讲述了大秦的“跨郡商税统筹”制度。
国王看着税牌,感叹道:“大秦的制度如此先进,以后西域与中原的贸易,必然会更加繁荣。你立刻组织更多的商队,带着西域的特产,去中原贸易!”
昆莫领命,当天就开始筹备新的商队。
而在蜀郡,赵山的商队也凭借税牌,顺利将漆器运往楚地。以往要交四成税,现在只交一成,利润大增。他回到蜀郡后,立刻扩大了漆器工坊的规模,雇佣了更多的工匠,准备加大贸易量。
第四章商路繁兴
“跨郡商税统筹”制度实施三个月后,楚地码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每月过往商队不过五十支,如今增加到了八十多支,码头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货船和骆驼商队。
楚地的织锦、瓷器,蜀郡的漆器、茶叶,西域的玉石、香料,中原的粮食、铁器,在码头上源源不断地装卸、转运。码头上的店铺也多了起来,饭馆、客栈、杂货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
周裕的“楚风号”商队,原本每月只往返蜀郡一次,现在增加到了两次。他算了一笔账,实施新税制后,每趟的利润比以前增加了五成。他用赚来的钱,新造了两艘货船,扩大了贸易规模。
“秦大人,您看这码头的热闹景象,都是托了新税制的福啊!”周裕带着秦斩巡视码头,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