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槐下余思长
次日清晨,项羽早早起了床,将重剑还给了铁匠铺。铁匠见他神色平静了许多,便笑着问:“兄弟,昨日秦斩大人的话,你想明白了吗?”
项羽愣了一下,随即摇头:“还未完全明白,只是觉得他说得并非全无道理。”
铁匠拍了拍他的肩:“秦斩大人是个好人,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来寿春这一年,咱们百姓的日子好了不少。你若是真想比过他,不妨多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或许就能明白‘剑之真意’了。”
项羽点头,谢过铁匠,便走出了铺子。他没有立刻离开寿春,而是决定在城里多待几日,看看秦斩究竟是如何做事的。
接下来的几天,项羽跟着秦斩的行踪,看他巡查粮仓,确保粮食分发到位;看他走访农户,询问收成情况;看他处理案件,公正裁决,不偏不倚。有一次,一个秦兵欺负百姓,秦斩得知后,当场将那秦兵杖责五十,并向百姓道歉,还赔偿了百姓的损失。
项羽看在眼里,心中的震动越来越大。他一直以为,秦吏都是残暴不仁的,可秦斩却用行动告诉他,并非所有秦吏都是如此。秦斩用他的“剑”,护佑着寿春的百姓,这或许就是“剑之真意”——剑不是用来炫耀力气的工具,而是用来守护想守护之人的武器。
这日,项羽又来到了铁匠铺后院的老槐树下。那棵被他斩断的老槐树,只剩下半截树干,周围的泥土上还留着剑痕。他伸手抚摸着树干的截面,想起那日自己挥剑斩槐的情景,心中不禁有些羞愧。
“少年人,又来这里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项羽转身,见秦斩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中提着一个食盒,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秦斩!”项羽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随即又松开,“你怎么会在这里?”
秦斩走到他身边,将食盒放在地上,打开盖子,里面是几个热气腾腾的饼和一碗肉汤。“刚巡查完东市,路过这里,见你在这里,便过来看看。”他拿起一个饼,递给项羽,“吃点东西吧,看你这几日都没好好吃饭。”
项羽犹豫了一下,接过饼。饼的香气扑鼻而来,他确实饿了,便咬了一口。饼很松软,带着麦香,肉汤也很鲜美。
“你这几日,一直在跟着我吧?”秦斩忽然问道。
项羽一愣,随即点头:“是。我想看看,你究竟是如何赢得百姓认可的。”
秦斩笑了笑:“百姓要的很简单,不过是能吃饱饭、穿暖衣,不受欺负罢了。我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算不上什么。”
“可你是秦吏,楚地是我项氏的故土。”项羽道,“你为何要帮楚地百姓?”
秦斩望着远处的淮水,目光变得深邃:“我虽是秦吏,却也是楚地人。我祖父曾是楚将,秦灭楚后,他便隐居了。我入秦廷为官,不是为了秦廷,而是为了楚地的百姓。秦廷残暴,百姓苦不堪言,我若能在其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护一方百姓平安,也算是对得起祖父的教诲,对得起楚地的土地。”
项羽闻言,心中巨震。他从未想过,秦斩竟然也是楚地人,而且还有这样的身世。他一直将秦斩视为仇敌,却不知秦斩的心中,也装着楚地的百姓。
“那你为何不与我项氏联手,共同反秦?”项羽问道,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秦斩转过头,看着他:“项氏有反秦之心,有复国之志,这很好。只是你们如今的做法,还不够。你们只知领兵作战,却不知如何安抚百姓;只知招揽将士,却不知如何治理地方。若只是一味征战,就算推翻了秦廷,百姓依旧会受苦。”
他顿了顿,继续道:“少年人,你有勇力,有热血,这是你的优势。但你要记住,成大事者,不仅要有勇,更要有谋;不仅要有剑,更要懂剑之真意。你的剑,若能为百姓而挥,那才是真正的强剑;你的力,若能为百姓而用,那才是真正的大力。”
项羽沉默了,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饼,心中百感交集。秦斩的话,像一盏灯,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他终于明白,自己之前的想法太过狭隘,只看到了眼前的胜负,却忽略了百姓的根本。
“我明白了。”项羽抬起头,看向秦斩,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怒火,多了几分敬佩,“多谢你告诉我这些。”
秦斩微微一笑:“你能明白就好。寿春的百姓,需要你这样的少年人。楚地的未来,也需要你这样的少年人。”
他站起身,拍了拍项羽的肩:“我还有事,先走了。他日若有机会,希望能看到你真正的‘剑’。”
项羽望着秦斩离去的背影,心中不再有不甘,只剩下坚定。他吃完手中的饼,喝光了肉汤,转身离开了老槐树下。
寿春的街市依旧繁华,百姓的脸上依旧带着平和的笑容。项羽走出寿春城,牵起乌骓马,翻身上马。他没有立刻回项氏营地,而是决定先去看看楚地的其他地方,看看百姓的生活,听听百姓的心声。
他知道,自己的“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自己能懂“剑之真意”,能用剑护佑百姓,终有一天,他会成为真正的强者,会让楚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会让项氏的旗帜,在楚地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乌骓马嘶鸣一声,载着项羽,向远方疾驰而去。风拂过他的脸颊,带着楚地的气息,也带着他对未来的期许。寿春的老槐树,依旧矗立在铁匠铺的后院,它见证了一场相遇,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而属于项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