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西市急救点就救治了七个中暑的人,分发的解暑茶装了满满三大瓮。傍晚收工时,阿石看着空瓮,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想起素问先生说的“医者仁心”,以前总觉得是句空话,如今才明白,能在街头拉住一条即将逝去的性命,便是最实在的仁心。
三
急救点设立的第三日,出了点小波折。
城门口的急救点来了个倔老头,中暑后头晕眼花,学徒要给他喂藿香正气露,他却一把推开:“什么破药?我才不喝!当年我爹就是喝了郎中的药没的!”
学徒急得没办法,只好让人去请素问。素问赶到时,老头正坐在地上,捂着脑袋哼哼。她蹲下身,没提吃药的事,反而问:“大爷,您是不是觉得胸口发闷,手脚发沉?”
老头一愣,点头道:“是,你怎么知道?”
“这是暑气入体的征兆,”素问笑道,“您要是不喝药,我教您个法子,自己就能缓解。”她指着老头的虎口处,“您用拇指按这个合谷穴,用力按,酸胀了就换另一边。再试试掐人中,轻轻掐,别太用力。”
老头将信将疑地按了起来,片刻后皱着眉说:“好像是不那么闷了。”
“这是经络的道理,”素问递过一碗解暑茶,“这茶不是药,就是薄荷、菊花这些花草煮的,您尝尝,跟您平时喝的凉茶一样。”
老头接过茶,抿了一口,眼睛亮了:“哎,这茶好喝,比我家的凉茶还凉。”他一口气喝了两碗,又按了按合谷穴,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笑道:“还真不晕了,多谢姑娘。”
“您要是再觉得不舒服,就来这儿找我们,”素问递过一小包藿香正气露,“这药是我按古方配的,没毒副作用,您要是信得过,就拿着备用。”
老头接过药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刚才是我不对,姑娘别往心里去。你们设这个点,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好。”
这事传到素问耳朵里时,她正在医署配制新的解暑药。李伯叹道:“还是姑娘有办法,那老头出了名的倔,谁的话都不听。”
素问笑了笑:“百姓怕药,是怕治不好反伤身。咱们不仅要治病,更要让他们信得过。”她指着桌上的药粉,“我加了些甘草,让藿香正气露的味道不那么冲,再装在好看的瓷瓶里,他们看着也放心。”
傍晚时分,王二柱兴冲冲地跑进来:“姑娘,军营那边传来消息,说咱们的解暑茶太管用了!昨日有十几个士兵差点中暑,喝了茶歇会儿就好了,将军让我再送些过去!”
素问点点头:“让药田那边多采些薄荷和菊花,解暑茶不能断。对了,再给军营送些藿香正气露,让他们随身携带。”
王二柱刚走,阿石就带着一个人进来了。那人穿着短褂,手里提着一筐新鲜的西瓜,正是三日前西市晕倒的商贩。
“素问姑娘,”商贩放下西瓜,对着素问深深一揖,“多亏了您和阿石小哥,不然我这条命就没了。这是我自家种的西瓜,甜得很,给您和学徒们解暑。”
素问连忙扶起他:“举手之劳,不用这么客气。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西瓜你还是拿去卖吧。”
“不行不行,”商贩急了,“这西瓜必须留下!我这几日看着你们在街头忙前忙后,中午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就靠几个干饼子充饥。这点西瓜算什么?要是你们累坏了,谁来救我们这些老百姓啊?”
阿石也帮腔:“先生,您就收下吧,这是李大叔的心意。”
素问看着商贩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一旁咽口水的学徒,笑了:“好,那我们就收下了。不过这西瓜不是白要的,你以后要是觉得不舒服,随时来医署,我们给你免费看诊。”
商贩喜出望外:“多谢姑娘!多谢姑娘!”
当晚,医署的院子里摆满了西瓜。学徒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西瓜,一边讲着白天急救点的趣事。阿石说他教一个小孩掐人中,小孩学得有模有样,还帮着给别人递茶;另一个学徒说有个老太太送来了自家做的绿豆糕,说给他们补身子。
素问坐在廊下,看着孩子们热闹的身影,手里捧着一碗解暑茶。月光洒在院子里,茶气袅袅,带着薄荷的清香。她想起刚设急救点时的担忧,如今看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
暑气越来越盛,急救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邯郸城里的百姓常来讨茶喝,连周边村落的人进城,都会特意绕到急救点,问两句防暑的法子。传习所的学徒们也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紧张慌乱,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甚至能给百姓讲清楚“暑邪”“经络”的道理。
这日正午,素问正在医署整理药材,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她走出屋,见一个学徒背着人跑进来,后面跟着一群百姓。
“先生,这人在东市晕倒了,是重症中暑!”学徒喘着气说。
素问上前一看,那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浑身滚烫得吓人。“快抬到诊室!”她喊道,“取冰来!准备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