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兆山的“面壁思过”,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从县城里吹来的“新学”之风,很快,就让他找到了一个新的、可以兴风作浪的舞台。
民国新立,百废待兴。孙县长在县城里,大刀阔斧地,开办了一所名为“白鹿书院”的新式学堂。这学堂,不光教“子曰诗云”,更教“声光化电”的格物之学,还从省城请来了先生,教孩子们学洋文,唱洋歌,甚至还有一门“体育课”,教孩子们站队、跑步。
消息传回白鹿滩,像一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涟漪。乡邻们在田间地头,在饭桌炕头,都在议论着这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把娃送去学洋文?那回来,还能认咱们这穷爹娘吗?”
“可我听说,从那新学堂里出来的,官府都抢着要呢!不用考科举,就能直接进公署,当官长!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
“唉,谁知道呢。这世道,变得太快了,看不懂,看不懂喽……”
就在这人心摇摆不定、既向往又恐惧的时候,鹿兆山,再一次,站了出来。
他一改往日的阴沉,脸上,挂着一副“与时俱进”的、热忱的笑容。他不再像他父亲那样,只知道威逼利诱,而是学着白家人的样子,挨家挨户地,去“宣传”,去“开导”。
“王大叔,您还犹豫什么呢?”他走进王老汉家的院子,竟还亲手,帮老人把那歪斜的篱笆,给扶正了。“这都民国了!火车都快通到咱们陕西了!还守着那点老黄历,有什么用?我跟您说,我打听过了,这新学堂,教的,都是真本事!以后,咱们的娃,学成出来,要么进洋行,当大买办;要么进公署,当大官长!那不比,守在这穷山沟里,刨一辈子地,强?”
他又话锋一转,看似无意地,叹了一口气,声音里,带着几分“惋惜”。
“唉,可惜啊,咱们是一头热。有的人家,就是看不惯这新事物。我听说啊,白家族长,就对这新学,不怎么感冒。他前几日,还在祠堂里,跟他爹说,‘耕读为本’,老祖宗的规矩,不能丢呢。怕是,不打算让村里的娃,去学那些‘洋玩意儿’,怕把人心,给学野了,不好管了。”
这番话,说得,半真半假,却极具煽动性。
他这是要,把自己,包装成“进步”的代表;把白景琦,塑造成“守旧”的顽固派。他要在这“新”与“旧”的对立中,重新,把被白家夺走的人心和话语权,给争回来!
果然,他的这番“舆论战”,起了效果。
一些原本就属于“鹿派”的乡邻,立刻,就开始跟着摇旗呐喊。
“就是!还是兆山当家的,看得远!脑子活!”
“白家族长,是好。就是,太年轻,也太老派了。这都民国了,还抱着那本破农书不放,能有什么大出息?”
就连一些中立的乡邻,心里,也开始犯起了嘀-咕。他们看着白家那边,迟迟没有动静,也开始觉得,鹿兆山说的,或许,有几分道理。毕竟,谁不盼着自家孩子,能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然而,就在这股子风言风语,愈演愈烈,甚至已经有几户人家,开始跟着鹿兆山,商议着要“抱团”去县城报名的时候。
白景琦,出手了。
他没有去跟鹿兆山,争辩什么“新学”与“旧学”的大道理。
他只是,在祠堂的门口,支起了一张更气派的、铺着红布的长条桌,挂上了一块更大的木牌。
木牌上,写着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白鹿村赴县城新学公费报名处”。
“公费”二字,用朱砂笔,写得格外醒目。
然后,他便亲自,带着周秀才和鹿显宗,坐镇在那里,为所有愿意送孩子去新学的乡邻,办理入学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