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虑极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
“哦?”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
刘备沉吟道: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
这显然不可能。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
“考试?”
刘备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
据后世统计,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穷苦平民占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