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说完,朝诸葛亮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马谡这话的意思就是,您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我也把您视为自己的父兄一样。
希望您能深深体察大舜杀了鲧而启用禹的大义,使我们一生的友谊不会因为我的死而消失。
我马谡虽死,但也在黄泉路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恨。
没错,“虽死无恨”这个典故其实就是来源于马谡。
史书记载叫,“于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意思是当时的场面相当感人,蜀军上下都哭了。
费祎见状,便向诸葛亮求情道:
“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孔明流涕而答曰:
“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合当斩之。”
于是,催促武士将马谡拖下去斩首。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诸葛亮见马谡首级,大哭不已。
费祎问道:
“适才使君已经严明马谡之过,既正军法,使君又为何而哭?”
诸葛亮垂泪道:
“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是想起了齐王巡县荆州时,临行前曾叮嘱于亮,言——”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耳。”
“追思齐王之言,因此痛哭耳!”
大小将士闻之,无不叹息流涕。
马谡也完成了他作为军令状的唯一正版受害者形象。
很多人都对马谡这个人物感到不能理解。
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确实,随便换两个普通的将领,都会对诸葛亮的攻守之策奉若神明,严格执行。
但唯有马谡不会。
现实中例子其实很多,
你们眼中的大科学家,那是我爸爸,没什么稀奇的。
他写书的时候,我还在一旁提建议来着。
这时候,厂子里没文化的跳槽过来的,老工人王平过来提建议了。
说你不能这样……
那科学家马谡就更来气了。
我三博士学位攥手里了,知道吗?
你个文盲见二五仔也配给我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