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知道,
他要做的这件事,就是吃力不讨好,费力重重的事。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袁绍之后,也面临了这个严峻的问题。
可问题是,曹操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统一北方。
大耳哥你难道也想用八年?
要知道,刘备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这年纪放在古代,也算不小了。
再给你八年时间统一北方,那都快奔五了。
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匡扶汉室?
何况天下分裂的越久,民族凝聚力就越弱。
别看汉末是诸侯割据,但由于是二元君主观。
属下都是对领导直接称臣的,郡直接视为邦国。
郡太守更是直接被视为诸侯国君。
所以你会看到,三国很多臣子,都会直接说“我国怎么怎么样。”
比如陈登在广陵,对曹操说的就是,“本国倒悬。”
审配这些人对袁绍也说的是“河北国力强盛”之类的话。
国家观念的淡薄,至三国时期发展至顶峰。
这也为后来的大乱埋下了祸根。
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李翊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快速统一北方。
至于刘晔、荀攸所提到的困难,李翊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翊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主公与袁氏有亲,吾妻亦出袁氏,有此姻亲在。”
“河北人当亲我胜过曹氏。”
“……只凭姻亲关系,恐未必能短时间内,缓解两地仇恨。”
刘备出声打断道。
“吾自有计化解恩怨,还请主公勿疑。”
李翊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保证。
“……至于粮草问题。”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秋收将至,发兵河北,若能快速攻至邺地。”
“便能抢在袁尚之前,收割麦谷。”
“如此,既能打击袁氏,又能解决粮草困难。”
“岂非两全其美乎?”
刘备微一沉吟,李翊提到的两个解决办法,都是未知数。
第一个两地仇恨问题,只能选择相信李翊。
第二个粮草问题,抢割粮草。
以邺地之富,真抢割了,的确能解决粮草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