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满汉尚书各一人“。
但是,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满人尚书。
汉人尚书打个恰当的比喻,相当于荣誉尚书。
也不是没有实权,但是他掌握的权力是很小的——也就能管一管下面的汉臣。
至于属下满臣……
对不起!
那是主子爷!
还管呢?
不抽你大耳瓜子,就是看得起你!
那下面的小吏呢?
呵呵呵!
一个写写画画的记录员,都要安排俩人——人家叫笔帖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自清初起,官府机构就迅速臃肿起来。
整个清朝,官府中人的数量,是明朝的很多、很多倍……
当官的,最少是两倍吧!
那下面呢?
更夸张!
比如——
明代,府、县吏员总数约为40——45万人。
清朝,府、县吏员总数约为——500多万。
直接暴增十倍!
平均下来,一个县合两三千人。
(应该是两千多人,具体的数据……这玩意不好查,反正没详细了解县的情况……)
这么多人,要不要吃喝拉撒?
财政压力怎么解决?
这个就是清朝文字狱超长待机的其中一个原因——生方设法筹钱!
150多年!
这是鼎盛时期。
杀了多少豪绅,抢了多少钱?
他们也不敢统计,咱就找不到数据了不是……
(清朝文字狱一共持续250年左右。)
到了后期,没法了,只好到处设税卡。
那再朝后——这么多吏员,单单被他们贪的,都不是少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