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们也不要得意。如今我们人多他们人少,就算缴了我们的武器,我们真的乱起来他们也不好受。所以现在没办法,这才对我们好一些。天下当兵的有谁就真的好过?以前大明的时候喝兵血那还少了?后来大顺也好,还是别的势力也罢,我就没见过哪个势力是真把我们这些小兵当人看的。”另外一个伙伴反驳道。
这位也算是真正的老兵了,十岁就在当了卫所兵,一生经历了好几个势力,没死算是他的运气。只是活到现在,人也变成了一个老兵油子,滑的厉害。
他也算是‘老人’了,说话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故而原本还有兴致的几个士卒,立刻又沉默了下来。
“集合!”这个时候,营外传来一声喊声。
在一群共和国士卒的簇拥下,一名共和**官走了进来,至于暂时接受军官的乱兵们,也第一时间稀稀拉拉的排好了队伍,但这个队伍在军官眼里,简直是个笑话。
只是他也明白,这不能怪他们。大部分的乱军都是临时拉的壮丁,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再说,自己也没打算收编他们。
“传上级命令,各位会被陆续送返家乡,期间的伙食由我军供应。回到家乡后,还会另外赠送三个月的粮食以备所需。眼看天气也开始冷下来了,很快每人还会发一套被被褥,各位凭着之前发放的木牌按号领取。
另外,若是无家可归的,我军还招收一批民工,即日起要在大顺势力内兴建基建工程,民政工程和水利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当然,包吃包住,工钱另外结算。若是有兴趣的,可以到我这里报名。好了,解散!”军官把上面下达的命令说了一次,大概是怕大家不清楚又重复了一次,这才转身离开。
“听到没有,包吃包住还有工钱!”有人立刻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也是无家可归的可怜人。
“可是信得过吗?”旁边有人提出疑问。
“包吃包住总不会假吧?再说你听听,那些工程最终受惠的还不是我们?”立刻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都说华夏共和国的陛下爱民如子,或许真是如此!”有消息灵通的人不由得感慨道。
“要不,怎么能够坐了这华夏江山?”有人立刻大唱赞歌,对此不少人也是深以为然。
不多时,当这群乱兵们领到了属于他们的被褥之后,再大的疑问也消失了。若非真正爱民如子,如何舍得免费发放那么好的被褥给他们?要知道,这样一套被褥,抵得上他们以前两个多月的工钱了!
当基础的信任建立之后,一切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的顺利。
各部门有条不紊的配合着,救灾的工作也开始有序的进行起来……
第33章 孔氏的谋算
1644年春,大顺的乱兵已经基本得到了安排。
被强行征调的,则安排与其家人回到故乡,并给予一定的生活物资和三个月的口粮;对于原本的正规军,则进行严格的筛选,合格的补充到共和国陆军序列,不合格但年富力盛且无家可归的征调为工程军团,年龄不足或者过大的,则安排退役或者再就业;对于沦为贼寇或者流寇的,恶首坚决处决,从犯给予劳动教育。
大顺各地缺乏的物资,由共和国各地迅速运输补给,尤其是各地粮食被严格限制价格,使得被征粮征得百姓们几乎买不起粮的地区,总算又迅速获得了稳定。
所有人都对共和国歌功颂德,老百姓们打心底认为,共和国才是真正的华夏正统,当之无愧。
而这些人里面,自然不包括残存的一些仕子与家族。
风流才子钱谦益颠沛流离了大半个华夏,先是遭到了灭族,然后打算去北京考公务员碰碰运气,结果让他吐血的是,他的年龄已经到达六十岁,不符合报考资格。新的改革之后,大明的公务员考试只招募三十五岁以下的公民,说到底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活到老考到老的老顽固。
再说,年纪那么大的一个老家伙,就算从底层开始做起他拼得过年轻人?能够忍受年轻领导的职责?不管是为了国家着想,还是为了考生着想,这个制度制定了自然就要严格执行下去。
钱谦益在大明失意,但又不想回到故乡,索性留在了大明,办了份报纸,名曰《士林报》。
说是士人交流文化的所在,实际上却是传播帝王学说,鼓动一切回到大明崇祯初年时期的报纸。当时大明对报纸的管理没有那么严格,所以还给他办了下去。
眼看共和国得到了天下,钱谦益的心思又开始活络起来。
他的年纪或许已经太大不能胜任官职,但若是能够把笔杆子搞好,说不得就可以操纵舆论,进而影响到国会。到时候当一个无冕的帝皇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不得不说,每个时代都有遗老遗少,尤其扎根华夏千年的世家文人阶级。比起大顺的狠辣,大明和共和国对士人的态度相对比较友好,但友好不代表世家就会买单。
共和国和大明侵占了他们的利益,破坏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大破了他们对知识的垄断。
年轻一代,尤其是庶出的或许可以买单,这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无奈之举。但是大部分的嫡系子?